ICS 13.080.01 B11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289—2012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erosion control of tea plantation 2012-11–02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02-01 实施 发 布 DB35/T 1289—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满堂香茶业股份 有限公司、福建龙馨茶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旭辉、杨志坚、高晨生、黄毅斌、翁伯琦、应朝阳、韩海东、詹杰、杨松伟、 杨汉斌。 I DB35/T 1289—2012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园管理中的有关水土保持技术,包括茶园地选择、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茶园水 土保持植物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南方水力侵蚀区的茶园。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本文件。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6453.4-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力侵蚀区 土壤及其母质或其它地面组成物质在降雨、径流等水体作用下,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 程,包括面蚀、沟蚀等形式,叫水力侵蚀。发生水力侵蚀的区域为水力侵蚀区。 3.2 茶园水土流失 在水力、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茶园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茶 园土壤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3.3 茶园水土保持 防治茶园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茶园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 旱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茶园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茶园生态环境,支 撑茶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3.4 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1 DB35/T 1289 —2012 为防治茶园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茶园水土资源而修建的工程设施。 3.5 茶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为防治茶园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茶园水土资源所采取的造林、种草及封禁保护等生产 活动。 3.6 山边沟 是横跨坡向,每隔适当间距所构筑的一系列横沟,用来缩短坡长,分段拦截径流,控制冲蚀,防止 小蚀沟的形成,从而达到保育土地的目的。 4. 茶园地选择 坡度大于25º禁止开垦,严禁陡坡开荒、顺坡种植,不强行追求大面积连片,不开“光头山”。坡 度25º以下的山地发展茶园必须符合当地政府部门的水土保持规划要求。山地茶园应对山、水、园、林、 路、厂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茶园开垦过程合理应用“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 穿靴”的模式,严禁砍伐茶园周围林木,保持生态平衡。 5. 5.1 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蓄排水工程 茶园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应布设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沉沙池等小型蓄排水工程,配合 坡式梯田、水平梯田,做到多雨能蓄,涝时能排,缺水能灌。除本节特别说明外,按GB/T 16453.4-2008 有关条款执行。 5.1.1 截水沟 茶园在山顶、山腰、山谷、山脚、陡坡等部位的交界处设置截水沟,茶园坡面太长应增设多道截水 沟,蓄水型截水沟沿等高线分布,排水型截水沟与等高线取1 %~2 %的比降。截水沟断面下底宽30 cm ~ 50 cm,上底宽50 cm ~ 80 cm,沟深40 cm~50 cm。 5.1.2 排水沟 排水沟起点为截水沟两端或较低一端,终端与蓄水池或天然排水沟连接。排水沟一般沿等高线正交 或斜交布设。 5.1.3 蓄水池 在坡脚或坡面局部低洼地设置全埋式蓄水池,与排水沟相连,容蓄坡面径流。1个坡面可集中设置1 2 3 3 个蓄水池,也可分散若干蓄水池,按平均每1 hm 布设容积为5 m ~10 m 的蓄水池进行设计。蓄水池进 水口和出水口采用石料或水泥砌筑,进出水口断面下底宽30 cm~40 cm,上底宽40 cm~60 cm,深30 cm ~ 40 cm。 2 DB35/T 1289—2012 5.1.4 沉沙池 沉沙池一般布设在蓄水池进水口的上游位置,径流经泥沙沉积后再排入蓄水池。沉沙池容积为 3 3 0.5 m ~1.0 m ,进水口和出水口均采用石料或水泥砌筑。 5.1.5 跌水 截水沟、排水沟出口处和地面存在落差时,应当用石料或水泥砌筑跌水,预防沟底冲刷,落差3 m 以 上,应设置多级跌水。 5.1.6 蓄排水工程管理 每年汛期和暴雨后,应对茶园蓄排水工程进行全面排查,及时清淤,对冲毁处进行修补。一般每年 进行1~2次全面清淤修补。 5.2 坡式梯田 5.2.1 开垦设计 设计要求为在坡面中部放基准线,以1.5 m~2.0 m(斜面距离)为行距,设置等高种植沟位置点, 打桩标记。种植沟每隔8 行~10 行,设至1 条截水沟,打桩标记。 5.2.2 挖种植沟 应用“U”形连通管水平仪每隔5 m~10 m标定1个与种植沟位置点相同水平的等高点,打桩标记水 平,点相连即成等高线。种植沟沿等高线开挖,从下至上或上从至下逐级开挖,顶层以下的种植沟开挖 可以上级种植沟或山边沟为水平参照。种植沟开挖时应按表土回园条垦法进行。 5.2.2.1 表土集中 将种植沟0 cm~20 cm表土集中堆放于种植沟一侧。 5.2.2.2 挖种植沟心土 在种植沟位置挖20 cm~40 cm心土,放于种植沟另一侧,拣出石块,将石块集中放于园地道路周边, 以待运移。再把沟内底土挖松10 cm。 5.2.2.3 表土回填 将基肥、表土填入种植沟,并与底土混拌,表土回填后若没有立即定植茶苗,应在种植沟覆盖枯草 或心土,覆盖厚度10 cm以上。 5.3 水平梯田 5.3.1 梯田设计 准确测量坡面的整体坡度。坡度10 º~20 º,可设计1台2行,台面宽度3.5 m~4.0 m,坡度20 º 以上,可设计1台1行,台面宽度1.5 m~2.0 m。坡面不同坡位,坡度相差较大,应分成不同坡面分别设 计,断面尺寸见表1。 5.3.2 定基准线 在坡面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定基准线,坡面均匀一致,将基准线放在坡面中部,坡面变化较多,将 基准线放在较陡地方。基准线以最顶部的梯台台面为准点,根据设计计算出各层梯台高差,用“U”形 连通管水平仪,从上至下逐级标定各梯台的台面位置点,打桩标记。各级梯台台面位置点相连即成基准 线。 3 DB35/T 1289 —2012 表1 坡 度 水平梯田设计断面尺寸 台面宽度 梯层高度 5 º~ 10 º 5 m ~ 8 m 1.0 m ~ 1.5 m 10 º ~ 15 º 3 m ~ 5 m 1.0 m ~ 1.5 m 15 º~ 20 º 3 m ~ 5 m 1.5 m ~ 2.0 m 20 º~ 25 º 1.5 m ~ 3 m 1.5 m ~ 2.0 m 注:粘性土的台面宽度和梯层高度可取高值,砂性土台面宽度和梯层高度可取低值。 5.3.3 挖梯层 梯层沿等高线开挖,从下至上或从上至下进行。最顶一级梯层开垦前应标定等高线,即用“U”形 连通管水平仪每隔5 m~10 m标定一个与准点相同水平的等高点,打桩标记水平,点相连即成等高线。 以下各级梯层开垦则可以该层的上一级梯层台面为水平参照。梯层开垦时应按表土回园条垦法进行。 5.3.3.1 表土集中 将原坡面0 cm~20 cm表土集中于一侧。最顶梯层开垦时,将表土临时堆放于下一级梯层。 5.3.3.2 开挖心土 挖取高于该层等高线的部分土,堆放于该层填方部分,并镇压。拣出石块,集中放于梯壁附近(图 1)。 图 1 水平梯田断面示意图 5.3.3.3 平整台面 将梯层台面沿等高方向修成水平。长梯面的修筑还要保持要0.3 %~0.5 %的比降,便于引流。即100 m梯面要有30 cm~50 cm高差。梯层台面在顺坡方向要有一定内斜,即梯层内侧低于外侧5 cm~10 cm, 以利旱季保水、蓄水。梯层修筑时每隔5 m~10 m,校核高程,做到一次性完成,不返工。 5.3.3.4 挖种植沟心土 按5.2.2.2执行。 5.3.3.5 表土回填 按5.2.2.3执行。 5.3.4 构筑梯壁 4 DB35/T 1289—2012 梯壁斜度为60 º~70 º。构筑材料可用石块或用茶园心土。用石块垒砌要做到大块石头叠放在基部, 小块石头叠放在顶部。用茶园心土要从下到上逐级打夯。干旱后的土壤不易夯实,打夯应浇水增加土壤 黏度,或雨后进行打夯,每30 cm厚的松土打夯至20 cm厚即可。 5.3.5 修筑后沟前埂 在梯层台面内侧(图1)开挖竹节沟,竹节沟段面下底宽25 cm~30 cm,上底宽30 cm~35 cm,深 25 cm,排水沟内每隔3 m~5 m设置1个小土墩,小土墩长20 cm~30 cm,顶部低于台面5 cm,以利逐段 沉积水中泥沙。将开挖的心土运至梯壁顶部(图1),打夯修筑为梯埂,梯埂断面下底宽20 cm,上底宽 25 cm,高20 cm。 5.4 山边沟 在基准线山边沟位置点,等高开挖山边沟,山边沟断面如图2,将挖方部分的土放于填方部分,沟 内侧低于沟外侧5 cm~10 cm,同时挖松沟面20 cm土层,种植草带。 图 2 山边沟断面示意图 5.5 茶园道路 茶园缓坡支道、步道按“S”形环山修筑,道路内侧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在“S”形折点位置应做防 冲措施或建设消力池,以减少水流速度。禁止茶园内开辟直上直下的道路。 6. 6.1 茶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 茶园植树 6.1.1 树种选择 应选择耐旱、耐贫瘠、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病虫害少的树种。山地茶园中的山顶、山腰、山谷、 山脚、陡坡部位植被稀疏,需营造水土保持林带,可用湿地松、马尾松、油松、香樟、杨梅等树种。在 茶园道路两侧需种植行道树,可用桂树、香樟、高山含笑、银合欢、胡枝子等树种。 6.1.2 造林整地 5 DB35/T 1289 —2012 2 水土保持林带采用鱼鳞坑整地或水平沟整地方法,乔木的造林密度为300 株/666.7m (实际林带面 2 2 积,非茶园总面积),灌木的造林密度为600 株/666.7m ~800 株/666.7m 。行道树的株距为5 m~8 m。 6.1.3 造林季节与方法 造林季节以春、秋季节雨后为佳。造林方法优先采用容

pdf文档 DB35-T 1289-2012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福建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289-2012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289-2012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289-2012 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6 22:21:4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