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30 B 44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560—2012 代替 DB34/T 560-2005 桑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three species of silkworm 文稿版次选择 2012 - 03 - 14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4 - 14 实施 发 布 DB34/T 560—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蚕桑服务站。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张虹、李庆宝、孙怀珍、陈斌、汪剑霞、江泽众、胡继安。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 560-2005。 I DB34/T 560—2012 桑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三级原种的术语和定义、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的繁育制度、养蚕制种、蚕病 防治、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检验、整理包装和运输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桑蚕三级原种的生产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78 桑蚕原种检验规程 GB 19179 桑蚕原种 DB34/ 907 桑蚕种 DB3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三级原种 三级原种指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 3.2 原原母种 、原原种、原种 供生产原原种用的蚕种称为原原母种,它是由生产原原种的优良蛾区中精选出少数蛾区经个体选择 异蛾区交配制成。供生产原种用的蚕种称为原原种。供生产一代杂交种用的蚕种称为原种。 3.3 蛾区育 以一只雌蛾所产的蚕卵为一个群体,计量单位为蛾或蛾区。以蛾区为单位分别饲养,称为蛾区育, 也称单蛾育。 3.4 种性保持 1 DB34/T 560—2012 保持优良品种经济及生物学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3.5 异蛾区交配 同品种(同品系)不同蛾区间的雌雄蛾进行交配,以保持种性和提高强健度的交配方式。 3.6 异品系交配 将同一品种有遗传差异的两个品系间的雌雄蛾进行交配,以提高强健度的交配方式。 4 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见表 1。 表1 项目 蚕种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繁育制度 养蚕制种 蚕种保护 冷藏浸酸 质量检验 基本要求 生产条件 保护要求 蚕种冷藏 蚕期检验 饲育形式 催青收蚁 保护标准 蚕种浸酸 种茧检验 制种形式 原蚕饲养 浴消整理 种性保持 种茧保护 蚕种检验 制种袋蛾 5 繁育制度 5.1 基本要求 5.1.1 蚕品种 应是经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蚕品种。蚕种繁育单位应掌握品种 性状和繁育技术要点。 5.1.2 繁育原则 蚕种繁育实行三级饲育、四级制种的原则。即分为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三级饲育,原原母种 从原原种饲育区中择优制种。 5.2 饲育形式 5.2.1 原原母种、原原种 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用单蛾育,每个品种的饲育量不得少于 20 蛾。蛾区间环境条件应一致,使其 保持优良特性。严防蛾区间混杂,严格淘汰不符合该品种固有性状的蛾区和个体。 5.2.2 原种 原种采用蛾区蚁量育,每饲育区 2 g~2.5 g。 2 DB34/T 560—2012 5.3 制种形式 5.3.1 原原母种、原原种 生产原原母种、原原种采种蛾区数不得少于 10 蛾区,严格实行同品种(品系)异蛾区交配制种, 采用单蛾产卵,14 蛾一张框制种。 5.3.2 原种 生产原种实行同品种异品系或异蛾区交配制种,杂交原种按规定的杂交型式交配制种,单蛾产卵, 28 蛾一张框制种。 5.4 种性保持 5.4.1 留种原则 各级原种应选除不符合品种固有特性和不良的卵、蚕、茧、蛹、蛾。原原母种、原原种留种的个体 称量标准,应按本标准 10.2.9 规定执行。 5.4.2 保种 凡生产上推广的蚕品种,实行蚕种繁育单位和品种育成单位同时保种,定期(3 年~5 年)调查比 较同一品种两个保种单位的品种(品系)性状,必要时可及时更换相应的品种(品系)。夏秋用蚕品种 母种实行每年春、秋两季繁育,保持品种的固有性状。 6 养蚕制种 6.1 生产条件 6.1.1 原种场基本条件 原种场选址应做到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有专用桑园、蚕室、制种室及其他必需的 附属室和设备;要求布局合理,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房屋结构、地面和周围环境宜于药物消毒。 6.1.2 生产用房配备 生产用房主要有蚕室、蔟室、贮桑室及附属室。配备面积见表 2。 表2 每 100 g 蚁量生产用房配备 单位:m 蚕室 蔟室 贮桑 附属室 100 100 50 100 2 注:原原母种、原原种按每 4 蛾区折合 1 g 原种蚁量计算。另外,还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等。 6.1.3 6.1.3.1 原原蚕饲育 生产计划 根据生产条件、品种繁育系数和生产数量,确定原原种数量,制定原原蚕饲育计划。 6.1.3.2 原原种数量 3 DB34/T 560—2012 根据计划生产原种数量,按各品种原种繁育系数(每克蚁量繁育原种 12~15 张),每克原原蚕蚁 量所需要的原原种催青蛾数为 10~12 蛾,另加 10%预备量,即为实际原原种需要蛾数。繁育原原种 所用的原原母种,按每收蚁 1 蛾原原蚕需催青 2~3 蛾原原母种计算。 6.1.3.3 养蚕前准备 对生产用房、养蚕用具及周围的环境进行彻底打扫、清洗,然后进行全面消毒。消毒方法有药物浸 渍、喷洒、熏蒸、煮沸、日晒等,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 6.2 催青收蚁 6.2.1 催青 6.2.1.1 出库日期 春期出库日期以当年桑芽发育情况为主,结合当季的气候预报和本场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 正常年份以中生桑开放 3 片~4 片叶为出库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以大批为主,适当照顾前后批开 差。 秋期出库日期要兼顾当地自然温度及叶质情况而定,一般以 8 月中旬为宜。 6.2.1.2 催青标准 二化性品种催青标准见表 3。 表3 二化性品种催青标准 催青时间 第 1~4 日 第 5~10 日 第 11 日 胚胎阶段 丙2~戊2 戊3~己5 孵化 目的温度(℃) 22.5 25.5~26 26 相对湿度(%) 75~80 80 85 光照 自然光照 戊3~己4每日感光 18 h,己5黑暗保护 感光 6.2.1.3 调节好催青起点丙 2 胚子。 掌握好戊 3 胚子到达时间,及时进行高温保护。 调查见点时间及时做好发育排队,严格选择卵圈。 根据见点时间及时调整后期温度。 转青卵(己 5)置于黑暗保护。 要感温均匀,定时换气,保持目的温、湿度。 a) b) c) d) e) f) 6.2.2 催青要点 收蚁 6.2.2.1 收蚁准备 准备好收蚁用具,校正干湿计、称量器具,采好收蚁用叶,调节好蚕室温湿度,温度 25℃,相对 湿度 80%~85%。 6.2.2.2 4 收蚁时间 DB34/T 560—2012 收蚁当日早晨 5 时~6 时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左右孵化)后 2 h~3 h 为收蚁适期; 日系品种可适当提前。收蚁全过程应不超过 2 h。 6.2.2.3 收蚁方法 蛾区育收蚁采用直接桑收法。蛾区蚁量育采用网收或棉纸引蚁法,定量分区。同一卵圈孵化的蚁蚕 应在同一饲育区内饲养。 每个品种在收蚁时应另称 1 g 蚁蚕调查克蚁头数,保留卵壳、残卵、残蚁做微粒子病补正检查。 6.3 饲育标准 饲育标准见表 4。 表4 龄别 原蚕饲育标准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目的温度(℃) 27~28 27~28 26~26.5 24.5~25 24~24.5 相对湿度(%) 90 85~90 80~85 75~80 70~80 给桑次数(次/d) 3 3 3 3 3 蚕体长度 蚕体长度 蚕体长度 2 倍见方 2 倍见方 2 倍见方 片叶 片叶或芽叶 起、眠除各 1 起、中、眠除各 起、眠除、每日 起除 1 次,每日中除 1 次 1 次 中除 1 次 次 切桑标准(cm2) 除沙次数 眠除 1 次 蚕体消毒 收蚁、将眠各 1 起蚕、将眠各 起蚕、将眠各 1 起蚕、盛食、将 起蚕、见熟各 1 次,龄 次 1 次 次 眠各 1 次 中每日 1 次 600~2400 6500 20000 40000 90000~100000 1 2 3 5 7~8 (次数) 2 g 蚁量最大蚕座 面积(cm2) 2 g 蚁量匾数 注1:多丝量品种 1~3 龄温度宜适当偏高。 注2:各眠眠中温度降低 1℃。 6.4 用叶标准 用叶标准见表 5。 表5 期别 龄别 收蚁当日 1 龄 2 龄 3 龄 4 龄 5 龄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绿色 较深绿色 深绿色 深绿色 生长芽 止芯芽叶或 最大叶下 生长芽成熟 1~3 叶 片叶 生长芽 春期 叶位 最大叶 上 1 叶 秋期 各龄用叶标准 生长芽 最大叶 止芯芽叶或成 熟片叶 全部采摘 含水率 % 78~80 77~78 75~76 75 74~75 71~73 叶色 黄绿色 嫩绿色 浅绿色 绿色 较深绿色 深绿色 6~7 叶 8~12 叶 75 74~75 叶位 含水率 % 最大叶 上 1 叶 78~80 最大叶 77~78 最大叶 下 1 叶 75~76 除基部 5~6 叶 外,均可 71~73 5 DB34/T 560—2012 6.5 种茧保护 6.5.1 上蔟 6.5.1.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应保持在 24℃~25.5℃,相对湿度 75%左右为宜;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 24℃,蔟 中应保持通风、安静、均匀弱光,避免闷热、振动和强风直吹。 6.5.1.2 蔟具 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原原母

pdf文档 DB34-T 560-2012 桑蚕三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560-2012 桑蚕三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560-2012 桑蚕三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560-2012 桑蚕三种原种繁育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6 14:15:11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