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备案号:47896-2015 青 DB63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T 1417—2015 草原毛虫监测技术规范 2015 - 09 - 24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12 - 20 实施 发 布 DB63/T 1417—2015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林霞、王薇娟、侯秀敏、星学军、唐俊伟、于红妍、任程、拉毛、何玲、张 明、吉震宇、史小为、文香、唐炳民、王有良。 Ⅰ DB63/T 1417—2015 原草原毛虫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草原毛虫定点监测、路线监测、遥感监测、危害损失、天敌及生态因子的基本要求、 方法等技术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草原毛虫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NY/T 1578 草原蝗虫调查规范 DB63/T 393 草地鼠虫害、毒草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宜生区 适宜于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区域,有一定的种群数量,能形成为害。 3.2 常发区 草原毛虫虫口密度在10年内有3年以上(含3年)达到防治标准区域,防治后3年~5年仍能达到防治 标准的区域。 3.3 监测 指直接或间接地收集草原毛虫种类、数量、动态变化及其它相关信息所采用的适当手段。 3.4 监测样地 为系统监测草原毛虫在某一地区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规律而设立的监测区域。 1 DB63/T 1417—2015 3.5 龄期 草原毛虫幼虫两次脱皮间的时间阶段。脱一次皮,即为一个龄期。 4 定点监测样地设立 监测样地应设立在草原毛虫常发区,既要反映该区域的环境特征和草原平均利用水平,又可通过气 象站或自测获得所需的气象数据资料,样地面积不小于100公顷(1 500亩)。样地设置后不得随意更改, 如因特殊原因变更后其编号废止不重新使用。监测样地距永久性居民点距离不少于1千米,记录草原毛 虫监测区及样地特征,记录格式参见附录A表A.1。 5 定点监测 5.1.1 监测内容 草原毛虫卵孵化率及发育进度、卵数量、幼虫龄期及形态、性比、幼虫密度、成虫密度以及种类监 测。 5.1.2 监测时间 春季发现第一头毛虫幼虫活动至产卵孵化为一龄幼虫为止。 5.1.3 5.1.3.1 监测方法 卵期监测 9月中下旬成虫交配后卵和孵化率可同时监测。每次捡取100个茧,每个茧抽取20个卵粒共2 000粒 卵,每20粒卵用纱布包裹,留一小出口,放在与捡取地生态相似的露天草地上,当虫卵孵化结束后,检 查纱布包里未孵化的卵数,统计孵化率,见公式1;并计算出单位面积1龄幼虫数,见公式2;记录监测 数据,记录格式参见附录B表B.1。 G X Y  100% .................................... (1) X 式中: G——孵化率; X——原卵数; Y——存留卵数(未孵化卵数)。 K  L  G ....................................... (2) 式中: K——单位面积内1龄幼虫数; L——单位面积内卵粒数; G——孵化率。 5.1.3.2 毛虫幼虫期监测 2 DB63/T 1417—2015 春季发现第一头草原毛虫开始活动,监测1平方米样方框内草原毛虫幼虫密度,取样数量不少于30 个,记录监测数据,记录格式参见附录B表B.2。并与附录B表B.1中的幼虫数量做比较,得出越冬死亡幼 虫数。见公式3。 开始调查后,采用棋盘式取样法至少取5个代表性样点,观察草原毛虫龄期,总调查头数不少于100 头,每5天监测一次直至作茧化蛹。记录监测数据,记录格式参见附录B表B.3,毛虫各龄期主要特征参 见附录B表B.7。 P  R  B  100 % R .................................... (3) 式中: P——越冬死亡率; R——越冬前单位面积1龄幼虫密度; B——越冬后单位面积1龄幼虫密度。 5.1.3.3 草原毛虫蛹期监测 8月底~9月初进行,拾取100个草原毛虫茧(蛹),分出雌茧和雄茧(雄茧是被蛹式,雌茧是裸蛹 式)。记录监测数据,记录格式参见附录B表B.4。 5.1.3.4 成虫期监测 任取100粒茧子,按个体大小分开,大者为雌虫,小者为雄虫,放在同一生境内,扣上无底铁丝罩 笼,待羽化后分别记录未羽化的茧子。记录监测数据,记录格式参见附录B表B.5和B.6。 5.2 路线监测 5.2.1 监测原则 掌握本地区草原毛虫密度、危害区域等基本情况,为草原毛虫大面积防治提供依据。 以县为单位,根据草原毛虫发生危害区域,路线监测不少于25监测样点,同一地貌单元和草原类型 区域每个样地直线距离不少于4公里,样方面积为1平方米。主要目的是监测草原毛虫分布区域和面积。 记录路线监测数据,记录格式参见附录C表C.1。 5.2.2 监测内容与方法 包括草原毛虫幼虫分布区域、面积、密度、生物量等。其中:草原毛虫幼虫面积、种类、密度调查 方法参照 DB63/T 393,草原害虫分布区域调查方法参照DB63/T 393和NY/T 1578的规定执行,生物量调 查方法参照NY/T 1233的规定执行。记录监测数据记录,记录格式参见附录D表D.1,D.2, 附录E表E.1。 5.3 遥感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周期性监测草原地上生物量、植被盖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等草原毛虫相关生态因 子的动态。监测方法参照NY/T 1233的规定执行。 6 6.1 危害损失 采食量推算法 3 DB63/T 1417—2015 当草原毛虫虫口密度在每平方米30头~80头时,采用此法,见公式4。 Q  C  M  Me ..................................... (4) 式中: Q——草原毛虫1年造成的鲜草损失量; C——1头草原毛虫1年采食鲜草量(3.6克); M——草原毛虫为害面积; Me——单位面积上草原毛虫密度。 6.2 样方对照法 当草原毛虫虫口密度大于每平方米80头时,采用此法,用草原害虫为害区单位面积内产草量与未为 害区单位面积内产草量比较,见公式5。 Q1   x1 x2   .................................... (5) n n 式中: Q1——单位面积危害牧草损失量; x1——未危害区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 x2——危害区单位面积上的产草量; n——样方数(不小于30个) 7 天敌监测 主要记载样点内天敌种类、数量。卵捕食类、寄生类和卵微生物调查要结合查卵,饲养观察。虫体 寄生类天敌结合成虫密度调查时进行解剖检查;捕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采用样方调查法,每点查1平 方米;两栖类、爬行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0平方米;鸟类采用目测法调查,每点查1公顷。监测 数据记录到附录F表F.1。 8 气象因子监测 主要记录影响草原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气候因子。监测数据记入附录G表G.1。 9 工具及其它资料 标准监测工具和使用方法记入资料性附录H. 4 DB63/T 1417—2015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草原毛虫监测 表A.1给出了草原毛虫定点监测样方表格式样。 表A.1 毛虫定点监测样方表 行政名称 样地编号 样地设立日期 经度(°) 纬度(°) 高程(米) 样地位置 (边界所有 拐点坐标组) 草原类 草原型 土壤类型 地形地貌 地表特征 主要植物 害虫种类 天敌种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利用方式 利用状况 草场综合评价 载畜量(个标准羊单位) 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样地编号:由 6 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2 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 01~99。 经度、纬度:确定样地边界后,填写每个拐点经纬度。按×××.×××××°填写。 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米。 草原类: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类的名称填写。 草原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型的名称填写。 土壤类型:按全国统一分类系统中的名称填写,如栗钙土、淡栗钙土等。 地形地貌:台地、平地、坡地、陡坡、沟谷、悬崖、其它。 地表特征:主要记录枯落物多与少;覆沙多与少;覆砂砾多与少;盐碱斑多与少;土壤侵蚀;地表板结重与轻;地 表龟裂多与少。 主要植物:填写主要 3-4 种,按每种植物的出现频度递减排序。 蝗虫种类: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按当地危害种类填写。 天敌种类:依调查结果和历年积累资料,罗列观测区域出现的天敌种类名称。 利用方式:割草地、放牧地、刈牧兼用、是否开垦及撂荒时间等。 利用状况:轻度、中度、重度放牧。 草场综合评价:好、中、差。 载畜量:该样地的理论载畜量。 B 5 DB63/T 1417—2015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草原毛虫监测 表B.1至表B.4给出了毛虫卵,幼虫密度、龄期、毛虫茧、蛹定点监测样方表格式样。 表 B.1 毛虫卵孵化及幼虫定点监测表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样方编号 虫茧数 (个) 总卵 死亡 已孵化粒 粒数(粒) 粒数(粒) 数(粒) 孵化率 (%) 幼虫数 6 DB63/T 1417—2015 表 B.2 毛虫幼虫密度定点监测表 行政名称(县级) 调查日期 样地编号 样方编号 样方经度(°) 样方纬度(°) 样方高程(米) 植被盖度(%) 草群高度(厘米) 地上生物量(克/平方厘米) 坡向 坡位 主要植物 害虫种类 龄期 平均密度(头/ 平方米) 最高密度(头/平方米) 面积(平方米) (1) 行政名称:必须填写标准完整的行政名称,不能简写。 (2) 样地编号:样地编号与附表 H-1 中样地编号统一,必须准确填写。 由 6 位县级行政区划编码+当前年度+2 位顺序编码组成,顺序编码范围 01~99。 (3) 样方编号:样地编号+××。 (4) 经度、纬度:按×××.×××××°填写,其他格式需要转换成度。 (5) 高程:以整数位填写海拔高度,单位为 m。 (6) 植被盖度:样方内各种植物投影覆盖地表面积的百分数。 (

pdf文档 DB63-T 1417-2015 草原毛虫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417-2015 草原毛虫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417-2015 草原毛虫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417-2015 草原毛虫监测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5 08:58:53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