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45. 060 S 34 TB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行业标准 TB/T3285—2019 代替TB/T3285—2011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 Anti-rolling torsion bar for EMU/DMU 2019-03-25发布 2019-10-01实施 国家铁路局发布 TB/T3285-2019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5 检验方法 ... 6 检验规则…… 7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扭杆试样取样位置 I TB/T328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TB/T3285—2011《动车组抗侧滚扭杆》。与TB/T32.85-2011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 本标准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材料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要求(见4.2.1,2011年版的4.2.1); 一修改了材料淬透性应满足的标准(见4.2.4,2011年版的4.2.6); -修改了扭杆的力学性能要求和直扭杆热处理后硬度,增加弯扭杆热处理后硬度(见4.2.8, - 2011年版的4.2.8); 修改了磁粉探伤要求(见4.2.9,2011年版的4.2.9); 修改了油漆漆膜附着力检验标准版本(见4.2.12、5.92011年版的4.2.12、5.9); 修改了强度要求和强度试验要求(见4.3.3、5.14,2011年版的4.3.3、5.13); 修改了原材料检验和组织检验项点(见5.1、5.2,2011年版的5.1); -修改了化学成分检验执行标准(见5.1.1,2011年版的5.1.1); -增加了冲击试验温度公差要求(见5.6,2011年版的5.5); 修改了表面质量检验(见5.8,2011年版的5.7); 修改了表面喷丸的检验标准和表面残余应力检验执行标准(见5.9,2011年版的5.8); 修改了同一原材料批的说明(见6.1.2,2011年版的6.1.2); 修改了进行型式检验的条件(见6.2.1,2011年版的6.2.1); 修改了扭杆试样取样位置(见附录A中图A.2,2011年版的附录A中图A.2)。 本标准由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济 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唐山 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志国、公衍军、姜云玲、刘文松、姜卫星、董博、吕成吉、陈经纬、李培行、 庞伟娟。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TB/T3285-2011。 I TB/T3285—2019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动车组抗侧滚扭杆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 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及以上的动车组用抗侧滚扭杆。最高运行速度为 200km/h以下的动车组用抗滚扭杆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4—2008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IS03887:2003,MOD) GB/T2252006钢淬透性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Jominy试验)(IS0642:1999,IDT) GB/T228.1一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29—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IS0148-1:2006,M0D) GB/T230.1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IS06508-1:2016,M0D) GB/T1222—2016 弹簧钢 GB/T4162—2008 锻轧钢棒超声检测方法 GB/T4336—2016 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 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 法) GB/T6394—2017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无损检测X射线应力测定方法 GB/T7704—2017 GB/T10561—2005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IS04967:1998, IDT) GB/T10610-—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 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 法(IS04288:1996,IDT) GB/T15822(所有部分)无损检测磁粉检测 JB/T101742008钢铁零件强化喷丸的质量检验方法 IS02409:2013色漆和清漆划格试验(Paintsandvarnishes—Cross-cuttes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抗侧滚扭杆装置 anti-rolling torsion bar equipment 对车辆的侧滚特性有影响的悬挂装置。 注:抗侧滚扭杆装置一般包括抗侧滚扭杆和其他部件(如扭臂、连杆组成等)。 1 TB/T3285-2019 3. 2 抗侧滚扭杆 Fanti-rolling torsion bar 在车体侧滚过程中主要承受扭转载荷,辅助一、二系簧平衡稳定车体绕纵向轴线侧滚的部件。 注:抗侧滚扭杆为抗侧滚扭杆装置的一部分,分为直扭杆和弯扭杆。 3. 3 直扭杆straighttorsionbar 抗侧滚扭杆装置中主要承受扭转载荷的直杆体。 3. 4 弯扭杆bendedtorsionbar 抗侧滚扭杆装置中主要承受扭转载荷的U形杆体。 4技术要求 4.1一般要求 4.1.1扭杆应符合本标准及经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要求。 4.1.2扭杆的使用寿命应与转向架的使用寿命相同。 4.2材料及制造要求 4.2.1材料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扭杆材料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应符合供需双方协商一致的规定,如无特殊要求,宜符合CB/T 1222—2016的规定。 4.2.2内部质量 超声波探伤结果不应低于CB/T4162一2008中AA级的规定。 4.2.3非金属夹杂物 扭杆棒料的非金属夹杂物等级应符合GB/T10561一2005的规定,具体见表1。如有其他要求,应 在技术文件中明确。 表1非金属夹杂物要求 项目 A类 B类 C类 D类 细系 ≤1.5级 ≤2.0级 ≤1.0级 ≤1.5级 粗系 ≤1.0级 ≤1.0级 ≤0.5级 ≤0.5级 4.2.4淬透性 扭杆材料的透性应符合GB/T1222一2016规定的HH等级要求。 4.2.5奥氏体晶粒度 材料的奥氏体晶粒度等级不应低于CB/T6394一2017规定的7级要求。 4.2.6扭杆端部镦粗 如无特殊规定,扭杆端部应采用镦粗工艺,端部锻粗时,应注意相关的工艺过程控制,以确保得到 连续的纤维流线。 4.2.7脱碳层 脱碳层有以下两种形式: a)全脱碳层:在扭杆的表层为纯铁素体微观组织; b)部分脱碳层:在扭杆的表层出现铁素体/珠光体或珠光体/马氏体的微观组织。 2 TB/T3285--2019 不应大于0.5mm。 4.2.8扭杆的力学性能 除非另有规定,扭杆的力学性能应符合GB/T1222一2016的规定,直扭杆热处理后表面硬度应达 到47HRC~52HRC,弯扭杆热处理后硬度应达到45HRC~50HRC。 产品热处理后不应校正,产品表面不应通过焊补、电镀等方式进行修补处理。 4.2.9磁粉探伤 扭杆在精加工后,应通过磁粉探伤检测其表面缺陷,不应存在表面裂纹。 4.2.10表面质量 扭杆的尺寸、空间形状、形位公差与喷丸前的粗糙度等应符合按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样和技术 文件要求。扭杆不应存在任何表面缺陷(如夹杂、缺口、工装印、裂纹等)。 4.2.11喷丸处理 通过喷丸工艺在扭杆表面产生的残余应力层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疲劳寿命,图1为典型表面残余应 力的分布。 (+) 0 (-) 图1有效喷丸残余应力的分布 通过喷丸工艺产生表面残余应力的区域应当是在其使用过程当中主要的受力区域(如扭杆的中间 部位,齿面配合区域等)。 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扭杆的其他区域也可进行喷丸,但不应影响扭杆的其他性能要求。 喷丸时不应使用带有锐边的钢丸,扭杆表面喷丸区域的覆盖率不应小于95%,喷丸处理强度应为 40AlmenA(拱高0.4mm)到60AlmenA(拱高0.6mm),表面残余应力值应满足以下要求: a)当8=0.1mm时,p≤-500MPa; b)当8=0.3mm时,0,≤-100MPa。 4.2.12防腐蚀保护 扭杆应进行防腐蚀保护,采用油漆涂装时,漆膜的厚度、颜色、附着力等应符合技术文件的规定,漆 膜的网格试验应达到IS02409:2013规定的1级要求。 4.2.13重量 扭杆的重量应符合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的技术文件的要求。 4.3性能要求 4.3.1刚度 扭杆装置的抗侧滚刚度应符合产品图样或技术条件的要求。扭杆的抗侧滚刚度值由扭矩和相应 的角度偏转来定义,图2及公式(1)表示扭杆刚度的计算方法。 3

.pdf文档 TB-T 3285-2019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B-T 3285-2019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 第 1 页 TB-T 3285-2019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 第 2 页 TB-T 3285-2019 动车组抗侧滚扭杆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0-28 22:41:09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