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37.040.10
CCSN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072—2025
代替GB/T10072—2003
照相用电子闪光装置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sofelectronicflashequipmentsforphotograph
2025-08-29发布 2026-03-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目 次
前言 Ⅲ …………………………………………………………………………………………………………
1 范围 1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
3 术语和定义 1 ………………………………………………………………………………………………
4 缩略语 2 ……………………………………………………………………………………………………
5 技术要求 2 …………………………………………………………………………………………………
6 试验方法 4 …………………………………………………………………………………………………
7 检验规则 6 …………………………………………………………………………………………………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 …………………………………………………………………………………
ⅠGB/T10072—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0072—2003《照相用电子闪光装置技术条件》,与GB/T10072—2003相比,除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相关色温”的技术要求(见5.10,2003年版的4.10);
———更改了“闪光耐久性”的技术要求(见5.11,2003年版的4.11);
———删除了“漏闪率”的相关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见2003年版的4.11.1、5.4.10);
———增加了“耐冲击性能”和“耐跌落性能”的技术要求和相应试验方法(见5.14、5.15、6.4.
14、6.4.15)。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杭州国照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达测科技(广州)股
份有限公司、福建柏灵影视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森、高婷、刘跃占、胡晓颖、葛世清、程一凡、王均、詹小洪。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8年首次发布为GB/T10072—1998,2003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ⅢGB/T10072—2025
照相用电子闪光装置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照相用电子闪光装置的技术要求,描述了相应的试验方法,规定了检验规则、标志、包
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文件适用于为照相机摄影时提供主光或辅助光的外接电子闪光装置的制造。
本文件不适用于大功率影室闪光装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3987—2025 照相用电子闪光装置闪光指数的确定
JB/T13702.1 照相机环境试验 第1部分:高、低温试验
JB/T13702.2 照相机环境试验 第2部分:振动试验
JB/T13702.3 照相机环境试验 第3部分:冲击试验
JB/T13702.5 照相机环境试验 第5部分:自由跌落试验
JB/T14302 照相机械包装、运输、贮存条件及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13987—202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光输出 lightoutput
闪光装置在反光器轴线方向的发光强度对时间的积分。
注:光输出的单位为坎德拉秒(cd·s)。
3.2
预备指示 readyindication
闪光装置充电至能够进行闪光的指示信号。
3.3
闪光指数 guidenumber;GN
NGN
与所用胶片或数码照相机的ISO感光度相关,为使胶片或图像传感器获得合适曝光量所需的相机
镜头光圈数(F数)与闪光灯光源到被摄体的距离之积。
注:闪光指数是闪光灯发光量的一个度量值,单位为米(m)。
[来源:GB/T13987—2025,3.1]
3.4
预备指数 readynumber
预备指示(3.2)开始显示时测得的GN(3.3)。
1GB/T10072—2025
3.5
有效照射角 effectiveangleofcoverage
反光器轴线与发光强度为轴向强度二分之一的光束之间的夹角。
注:对于对称反光器,有效照射角等于有效照射半角的两倍。对于发出矩形光束的闪光装置,则以矩形的水平和垂
直方向两个有效照射角来定义。
3.6
回复时间 recycletime
闪光装置从闪光释放到下一次预备指示开始显示时的间隔时间。
3.7
每组电池的闪光次数 numberofflashsperbattery
闪光装置按规定的工作周期连续闪光,直至预备指示在60s不再显示为止的连续闪光次数。
3.8
自动调光方式 automaticadjustmentmode
采用闪光装置上的测光系统来进行闪光装置的光输出控制。
3.9
TTL测光调光方式 TTLmeteringandlightadjustmentmode
利用通过照相机镜头进行测光的测光系统来进行闪光装置的光输出控制。
3.10
AF辅助光有效距离 effectivedistanceofAFsupplementarylight
完全依赖闪光装置发出的AF辅助光才能够使照相机完成正确聚焦的最远有效距离。
3.11
专用功能触点 specialfunctioncontact
闪光装置与照相机的连接触点中,除用于引发闪光的触点之外的其他可实现某些特定功能的触点。
3.12
相关色温 relativecolortemperature
当光源所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的颜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F:自动调焦(AutoFocus)
TTL:通过镜头(ThroughTheLens)
5 技术要求
5.1 闪光指数
5.1.1 GN实测值与标称值的极限偏差应为±0.5Ev。
5.1.2 变焦型闪光装置的光输出应以50mm焦距时的GN测量值为准。
5.2 有效照射角
5.2.1 闪光装置有效照射角的实测值不应小于标称值,具体如下:
a) 标称有效水平照射角应≥55°,标称有效垂直照射角应≥38°;
b) 变焦型闪光装置各挡标称值应大于相应的镜头视场角;
2GB/T10072—2025
GB-T 10072-2025 照相用电子闪光装置技术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0-19 07:49:1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