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020.40 LY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2365—2014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habitatofgiantpanda 2014-08-21发布 2014-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2365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林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经营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保定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俊清、康东伟、赵志江、申国珍、葛静茹、张玉波、康文。 I LY/T2365—2014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的目标、原则、方式以及技术措施等有关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熊猫分布区退化栖息地的植被恢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163-2004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栖息地habitat 指大熊猫个体或种群为满足生活史各阶段需求而占据的具体场所。 3.2 退化栖息地 degradedhabitat 指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作用下,其原有植被发生变化,导致群落结构不合理、群落功能出现衰退,不利 于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和保护的栖息地。 3.3 自然恢复naturalrecovery 指一种不需要人工辅助措施,完全依靠自然力量的恢复途径。 3.4 人工恢复 artificial restoration 指以大熊猫原生适宜栖息地的结构和功能为基准,在给定区域,采取人工措施恢复大熊猫适宜的生 存环境。 4总则 4.1目标 旨在恢复退化栖息地的植被,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实现大熊猫种群的增长,维系大熊猫的遗传 多样性及进化潜力,保证大熊猫的长期生存。 4.2原则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工作的原则包括: 维持和保护大熊猫、林木和竹子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群落结构的稳定; 1 LY/T23652014 一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 避免单一树(竹)种裁培,提高栖息地植被的多样性; 一以大熊猫原生栖息地植物种类为参照,坚持适地适树(竹),严禁引入外来物种。 4.3工作程序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确定参照栖息地和植被恢复目标; 选择植被恢复的方式; 采用相应的植被恢复技术。 5参照栖息地及植被恢复目标的确定 确定参照栖息地和恢复目标是植被恢复的主要依据,其确定方法如下: 收集历史资料。包括与大熊猫栖息地相关的照片、报告、纪录片等,分析大熊猫的历史栖息地; 实地调查。采用访问、观测、摄像摄影、标本采集、样方调查等方法,分析大熊猫的当前栖息地; 确定参照栖息地。根据收集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确定参照栖息地; -确定植被恢复目标。根据参照栖息地的情况,提山植被恢复的植物种类、组成、分布、密度和配 置方式等。 6植被恢复方式的选择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方式包括: 轻度退化栖息地。如由轻度采伐、放牧、挖药、旅游等造成的林地植被遭到零星破坏,参照栖息 地的群落优势种及主食竹仍存在,采用自然恢复的方式,如封山林,去除人为干扰等手段使 其恢复到适宜的状态; -中度退化栖息地。如由滑坡、泥石流、火灾、病虫害等造成的林地植被遭到一定破坏,参照栖息 地的群落优势种及主食竹大量减少,采用自然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方式,如天然更新,人工植 苗,种植竹子等手段促进植被恢复; 重度退化栖息地。如由滑坡、泥石流、火灾、病虫害等造成的林地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参照栖 息地的群落优势种及主食竹已基本消失,采用以人工恢复为主的方式,如人工植苗或直播等手 段重建植物群落。 7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 7.1封山育林技术 按照GB/T15163—2004规定的执行。 7.2人工植苗技术 7.2.1树种选择 以待恢复栖息地周边的参照栖息地的植物种类为参考,禁止使用外来植物种类。 7.2.2植物配置 以待恢复栖息地周边的参照栖息地的植物配置为参考,在造林地上设置种植点。 2 LY/T23652014 7.2.3整地方式 应尽可能采取穴状整地,以减少人工恢复本身对栖息地的干扰。造林地较干旱的地区,在雨季前整 地;土壤深厚、肥沃、湿润且杂草不多的栖息地,可随整随造。 7.2.4植苗与季节 裁植时应保持苗木直立,栽植深度适宜。在土层较薄的干燥地段,植苗后应用苔藓、枯落物等覆盖 穴面。造林季节以春季和雨季为主。 7.2.5管理与维护 一般应连续抚育3~5年,每年抚育1~2次。在需补植地,进行穴状整地,并清除穴周围的杂灌 杂草。 7.3人工直播技术 7.3.1种子选择 以待恢复栖息地周边的参照柄栖息地的植物种类为参考,禁止使用外来植物种类。 7.3.2直播技术 主要有点播和撒播两种方式。在播种前应清理落石,但应最大限度地维护栖息地原生性。点播的 密度和撤播的用种量应视其体立体条件和树种而定。播种时间一般为各区域的生长季节初期。 7.3.3管理与维护 一般应封禁管护58年,林分郁闭后根据参照栖息地的情况适尚调整林分密度。播种后应进行林 木保存率调查,并采取适当的补播措施,在需补播地,进行小穴整地,并清除穴周围的杂灌杂草。 7.4大熊猫主食竹造林技术 7.4.1竹种选择 以待恢复栖息地周边的参照栖息地的竹子种类为参考,禁止使用外来竹子种类。 7.4.2竹子配置 以待恢复栖息地周边的参照栖息地的竹子配置为参考,在造林地上设置种植点。 7.4.3整地方式 应尽可能采取穴状整地,以减少人工恢复本身对栖息地的干扰。 7.4.4造林方法 7.4.4.1~移栽母竹 选取12年生、保留有竹鞭的母竹,其中来鞭30cm~40cm,去鞭40cm~70cm。裁植时应放平 竹鞭,使鞭根自然舒展,分层填土踏实,并用苔藓、枯落物等覆盖。 7.4.4.2分苑造林 将挖出的母竹竹秆自地表以上20cm30cm处切断,裁植竹,利用竹苑上的芽发育成笋。 LY/T2365—2014 7.4.4.3实生苗造林 起苗时应先剪去部分枝叶,最好成丛挖起,带好宿土。在运输过程中应防止苗木失水和保留宿土。 苗木运到造林地后应及时栽植,栽植时将苗木整丛放人穴中,回填表土、踩实,回土成拱形,并用苔藓、枯 落物等覆盖。 7.4.5 造林季节 丛生竹适宜春季和雨季,散生竹适宜在春季和秋季造林。 7.4.6管理与维护 造林后应进行日常监测,确保造林地不受干扰与损害,及时监测并除草,处理火情和病虫害等,检 查、统计竹子成活率,并采取适当的补植措施。 LY/T2365-2014 参考文献 [1]GB/T15776—2006造林技术规程 [2]LY/T18452009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技术规程

.pdf文档 LY-T 2365-2014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365-2014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2365-2014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2365-2014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2 01:03:1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