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65. 020 B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2109—2013 灰斑古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ling Orgyia ericae Germar 2013-03-15发布 2013-07-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LY/T2109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22)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盛茂领、李海燕、李涛、赵宇翔、孙淑萍、许胜利、柴守权。 I LY/T2109—2013 灰斑古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灰斑古毒蛾的虫情调查、预测预报、防治方法和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灰斑古毒蛾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0395.1-2009农林机械安全第1部分:总则 GB10395.62006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第6部分:植物保护机械 GB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 LY/T1915--2010诱虫灯林间使用技术规程 LY/T2024轻型直升机喷洒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技术规程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CCAR--91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灰斑古毒蛾OrgyiaericaeGermar 又名沙枣毒蛾,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dae)、古毒蛾属(Orgyia),是荒漠植被 的毁灭性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取食植物的叶片、花苞及嫩枝皮层,造成树势减弱,甚至林木死亡。 3.2 荒漠植物desertplants 在荒漠环境条件下生存的植物。 3.3 平行线取样法parallelsamplingmethod 标准地内每隔若干行取一行或数行调查取样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植株分布均匀的调查区。 3. 4 对角线取样法diagonalsamplingmethod 调查样株全部落在标准地的对角线上,分为单对角线取样法和双对角线取样法。单对角线取样法 是在标准地的某条对角线上,按一定的距离选定所需的全部样点。双对角线取样法是在标准地四角的 两条对角线上均匀分配调查样点取样。本法适用于植株不整齐的调查区。 3.5 有虫株(丛)率infestationrate 林分中灰斑古毒蛾发生株(丛)数占总株(丛)数的百分比。即:有虫株(丛)率=[有虫株(丛)数/实 1 LY/T2109—2013 际调查株(丛)数×100%。 3. 6 失叶率defoliatingpercentage 单株树冠上被灰斑古毒蛾取食的叶量占单株树冠上全部叶量的百分比。 3.7 超低容量喷雾 ultra-low-volumespraying 指施药液量在2.25L/hm~7.5L/hm²的喷雾方法,雾滴中值直径为50μm~100μm。 4虫情调查 4.1调查时间与目的 4.1.1春季调查 一般在5月,灰斑古毒越冬卵孵化始盛期,调查幼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确定药剂防治第1代幼虫 的防治时机和防治方案 4.1.2夏季调查 一般在7月中旬,灰斑古毒蛾第2代幼虫发生期,结合第1代幼虫防治效果检查,调查幼虫发生期 和发生量,掌握第2代幼虫的发生趋势,确定防治方案。 4.1.3越冬期调查 一般在10月至翌年4月,结合人工防治,调查越冬卵数量和天敌寄生情况,预测翌年发生期和发 生量。 4.1.4监测调查 根据第1代、第2代成虫羽化的时间进行雄成虫监测调查,调查雄成虫的发生期、相对发生量和发 生范围,预测下-世代的发生期和发生量。 4.2调查方法 4.2.1踏查 目测发生范围、危害状况,发现灰斑古毒蛾虫情和灾情应设立临时标准地进行详查。形态特征、生 物学特性参见附录A,主要寄主植物参见附录B。 4.2.2标准地调查 4.2.2.1标准地设置 每块标准地的面积为0.1hm~0.3hm。在同类林分中,按林地总面积的0.1%~0.5%设立标 准地块数。标准地块数不多于50块。 4.2.2.2调查内容 在每块标准地内进行每株树调查,确定是否有灰斑古毒蛾的发生,统计出有虫株率,填入附录C 表C.1。同时调查发生面积、虫口密度、虫态、虫龄和寄主被害程度(叶片损失程度)。 2 LY/T2109-—2013 4.2.2.3发生程度确定 在标准地内按对角线法或平行线法,抽取20株样树调查发生危害程度。在每株样树树冠的上、中、 下部和东、西、南、北4个方向各取50cm标准枝调查灰斑古毒蛾幼虫的发生量,填人表C.2,计算虫口 密度。矮小荒漠植被植株可整株(丛)调查,以头/株(丛)表示幼虫虫口密度。同时目测寄主植物的失叶 率,以百分率表示。 灰斑古毒蛾发生(危害)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轻度发生(危害)时,应加强监测预 报;中度、重度发生(危害)时,应采取防治措施。 表1灰斑古毒蛾发生(危害)程度等级划分标准 乔木 荒漠植物 失叶率 发生(危害)程度 幼虫虫口密度 幼虫虫口密度 % 头/50cm标准技枝 头/株(丛) 轻 1~4 <0.5 20~30 中 5~8 0.6~2.0 31~60 重 9以上 3.0以上 61以上 4.2.2.4越冬卵基数调查 在标准地内采用对角线法或平行线法抽取20株样树调查越冬卵基数,在每株样树树冠的上、中、下 部和东、西、南、北4个方向各取50cm标准枝,解剖卵,统计灰斑古毒蛾卵数量,填入表C.3。矮小荒 漠植被植株可整株(丛)调查,以粒/株(丛)表示越冬卵基数。 4.2.2.5蛹期调查 在灰斑古毒蛾结茧高峰期,野外随机采集100个茧,解剖调查雌性比、寄生率和死亡率。 4.2.2.6成虫期调查 在灰斑古毒蛾结茧高峰期后10d左右,野外随机采集100个雌虫,解剖调查每雌平均怀卵量。 4.2.3监测调查 通过监测调查,确定是否进行下一代幼虫发生情况的详查。根据雄成虫的发生时间和发生范围来 确定详查的时间和调查区。当诱虫量较少或无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幼虫的调查。 4.2.3.1测报灯监测 成虫期设置测报灯,监测雄成虫的发生时间、相对发生数量、发生范围。每天检查诱蛾情况,记录诱 捕数量。具体方法执行LY/T1915—2010中5.1、5.3.1、5.3.3.1、5.3.3.2。 4.2.3.2性信息素监测 成虫羽化前1周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监测雄成虫发生时间、相对发生数量、发生范围。采用大开 口三角形黏胶式诱捕器或圆筒形诱捕器,诱捕器间距20m,乔木树冠外缘悬挂高度为1.5m~2m,灌 木悬挂高度与树同高。每天检查诱蛾情况,记录诱捕数量。诱捕器诱芯为1mg的顺-6-二十一碳烯-11- 3

.pdf文档 LY-T 2109-2013 灰斑古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LY-T 2109-2013 灰斑古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第 1 页 LY-T 2109-2013 灰斑古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第 2 页 LY-T 2109-2013 灰斑古毒蛾防治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9-02 00:18:5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