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DB61/T1941—2024 I目  次 前  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网格建立...........................................................................1 5管理内容...........................................................................2 6管理流程...........................................................................3 7监督考核...........................................................................4 附录A(资料性)网格编码规则.......................................................5DB61/T1941—2024 II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陕西师范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淮、谢飞、索高盈、张向阳、白建军、田禹东、杨栋、霍春华、柴建全、曹 增增、宋向阳、谢三五、王立超、陈果、祁钧、刘彬、范辰乾、王腾龙、张彩娇。 本文件由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负责解释。 本文件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 电话:029-87604179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友谊东路334号测绘科技大厦A座 邮编:710054DB61/T1941—2024 1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网格建立、管理内容、管理流程和监督考核。 本文件适用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10114-2003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Qinlingecologicalenvironmentreserve 陕西省行政区域内秦岭山体东西以省界为界、南北以秦岭山体坡底为界的区域,包括商洛市全部行 政区域以及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的部分行政区域。 3.2 网格grid 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分的管理单元。 3.3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区partitionsofQinlingecologicalenvironmentreserve 按《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级别的规定,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区 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3.4 事件event 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对秦岭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破坏、污染、退化等不良影响的问题。 4网格建立 4.1网格体系DB61/T1941—2024 2建立“设区市、县(区)、镇(街)、村(社区)”四级网格体系。 4.2网格划分 4.2.1划分原则 a)边界明确,属地清晰。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区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和管理单元划分; b)全域覆盖,无缝衔接。网格应覆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全域且无重叠; c)面积适中,便于通达。网格面积宜不大于25km2。 4.2.2划分方法 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区界线、行政区划边界、保护单元边界、基础地理信息、地形地貌等数据要 素为基础进行划分。 a)一级网格应以设区市行政区域界线划分; b)二级网格应以县(区)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 c)三级网格应以镇(街)行政区域为基础划分; d)四级网格应以村(社区)、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区域边界结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 区界线划分; e)因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分区界线、行政区划边界、保护单元边界等变更的,应及时调整网格。 4.3网格编码 网格编码规则如下,示例见附录A。 a)编码长度为13位,依次为:1位级别码、9位行政区划代码和3位序列码,编码结构见图1; b)级别码按照网格分级进行编码,一级网格为A,二级网格为B,三级网格为C,四级网格为D; c)行政区划代码按照GB/T10114-2003确定; d)一、二、三级网格序列码为000。四级网格序列码按区域从西向东,由北至南的顺序从001开 始递增编码; e)隶属于行政区管辖但不与其毗连的网格,按照实际行政区划归属参考上述规则编码; f)网格变更时,应按照上述规则重新编码。 图1网格编码结构示意图 5管理内容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包括以下内容:DB61/T1941—2024 3a)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问题; b)农家乐、小水电站和景区规范化运营; c)尾矿库安全管理; d)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e)其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内容。 6管理流程 6.1疑似问题获取 疑似问题获取主要包括以下渠道: a)遥感卫星影像变化监测; b)视频监控人工或智能识别; c)无人机航飞巡检; d)网格员日常巡查; e)群众反映; f)监管职能部门明察暗访; g)其他。 6.2疑似问题下发 发现的疑似问题分级下发给一、二、三、四级网格。 6.3现场取证 四级网格应对疑似问题进行现场取证,并将取证结果报上级网格。必要时其他级别网格也可进行现 场取证。取证应符合以下要求: a)收到疑似问题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 b)内容应包含现场照片、现场视频和现场情况说明; c)拍摄点位与疑似问题位置距离不宜超过50m,应包含拍摄点位坐标和方位角信息; d)照片应包含近景、远景、全景视角,数量宜不少于9张; e)视频应在疑似问题中心位置附近360°录制。 6.4疑似问题初审 取证结束后,三级网格应对取证信息进行初审,并收集相关佐证材料。初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取证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 b)审核取证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c)收集的佐证材料应包括营业执照、用地手续、环评手续、宅基地证、排污许可证等。 6.5事件判定 疑似问题初审结束后,二级网格判定其是否为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问题事件。判定应符合以下要求: a)初审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 b)审核佐证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并给出合规事件、立行立改问题事件和长期整改问 题事件的判定结论; c)立行立改问题事件是否完成整改;DB61/T1941—2024 4d)长期整改问题事件是否纳入秦岭生态环境问题台账。 6.6事件确认 事件判定结束后,一级网格在5个工作日内对事件判定结果的合理性进行确认。 6.7销号备案 纳入秦岭生态环境问题台账的事件整改完成后,进行销号和备案。 a)销号。对完成整改的事件验收达标后,在问题台账中销号; b)备案。销号完成后,收集销号单、整改方案、验收意见、媒体公示情况等资料,应在10个工 作日内完成登记备案。 7监督考核 网格管理按年度实行逐级考核评估。考核内容包括疑似问题获取的准确性、现场取证的真实性和规 范性、事件判定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销号备案的完整性。

.pdf文档 DB61-T 1941-2024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规范 陕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1-T 1941-2024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规范 陕西省 第 1 页 DB61-T 1941-2024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规范 陕西省 第 2 页 DB61-T 1941-2024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网格化管理规范 陕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9:43:1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