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65.020.01 CCSB16 5333 怒江州地方标准 DB5333/T37—2024 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monitoringandcontrolofSpodopterafrugiperda 2024-01-24发布 2024-02-24实施 怒江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5333/T37—2024 I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怒江州植保植检站提出。 本文件由怒江州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怒江州植保植检站、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大学、泸水市农业种植服务 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丹、阿普前、李世岚、范正宽、李诚忠、叶辉、陈鹏、余学花、波碧芳、孙 涛、陈世荣、波三林、欧杨宽、张春华、余国生、杨继甲。DB5333/T37—2024 1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怒江州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Smith)术语与定义,监测技术、防治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怒江州草地贪夜蛾监测和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7618植物有害生物调查监测指南 NY/T3865-2021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Smith),又称秋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其形 态学识别特征见附录A。 3.2 监测 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设置专用监测设备定时观察记录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或者通过走访调查、 田间实地调查或其他程序持续收集或记录其发生为害情况的活动。 3.3 周年监测区 特定范围及海拔高度的地理区域草地贪夜蛾能实现一年多代周而复始繁育的地区,是草地贪夜蛾全 年种群动态监测区域。 3.4 迁飞过渡区 特定范围及海拔高度的地理区域草地贪夜蛾迁飞扩散的必经通道区域。 3.5 防范区 位于北纬27度以北夏玉米种植区,包含福贡县上帕镇、子里甲乡、架科底乡、鹿马登乡、石月亮乡、马吉乡、 匹河乡和贡山县茨开镇、丙中洛镇、捧当乡和普拉底乡。 3.6 统防统治 对农业生产中某种普遍发生的虫害或病害进行统一防治。 DB5333/T37—2024 23.7 点杀点治 农业生产中某种害虫零星发生区进行发现一片控制一片的防治方法。 4监测技术 4.1监测区域与定点监测 4.1.1监测区域 根据怒江州境内草地贪夜蛾发生和迁移特点,分为周年监测区、迁飞过渡区和防范区。 4.1.2监测点 主要设置在河谷两侧、海拔1500米以下区域,点与点间隔25km~30km,具体监测点见附录图B。 4.2监测时间 周年监测区实施全年监测,迁飞过渡区3月-11月监测,防范区4月~9月监测。 4.3监测方法 4.3.1性诱监测 在监测区每667m2呈三角形高于玉米20cm放置3个诱捕器,每个相距50m以上,每15d更换一次诱 芯,每间隔2d查看诱捕情况。 4.3.2地面虫情测报灯监测 在玉米地周围距地面2m设置测报灯,每日统计雌虫和雄虫成虫诱集数量。 4.3.3卵和幼虫田间调查 4.3.3.1卵块调查 玉米苗期至灌浆期,当灯具或性诱到一定数量成虫(始发期)后进行田间查卵,参照GB/T27618 要求,3天1次记录株数、卵块数。 4.3.3.2幼虫调查 记录受害株、虫龄结构等数据。 5防治技术 5.1防治措施 5.1.1农业措施 翻耕灭蛹:玉米收获后结合整地进行深耕晒田,翻耕10cm~15cm深表土,晾晒15d以上,灭杀 部分土壤中虫蛹。 轮作:水田为玉米--水稻--玉米;旱地为玉米--蚕豆(油菜、蔬菜)--玉米。DB5333/T37—2024 35.1.2物理措施 对田地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等活动时检查卵块,及时摘除。 5.1.3生物措施 诱杀成虫:成虫高发期距植株高20cm每亩放置1~2个诱捕器,每隔30d更换诱芯诱杀。 统防统治:采用生物制剂通过无人机防治或人工喷雾防治。 点杀点治:每天下午16:00后将生物防治颗粒剂投至有虫作物心叶点杀。 5.1.4化学措施 可采用包衣种或拌种处理。化学种子处理剂选用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或48%溴氰虫酰胺等。 当虫害发生面积持续增大时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虫螨 腈等化学药剂统防统治,重点实施点杀点治,施药时注意对准作物心叶用药。 5.2防治指标 按NY/T3865-2021规定执行。 DB5333/T37—2024 4AA 附录A (资料性) 草地贪夜蛾识别特征 A.1卵 卵呈圆顶型,直径0.4mm,高为0.3mm,通常100~200粒卵堆积成块状,卵上有鳞毛覆盖,初产时 为浅绿或白色,孵化前渐变为棕色,孵化后就开始取食叶片。 图A.1叶片上的卵块和初孵幼虫 A.2幼虫 幼虫共6龄,体色和体长随龄期而变化,低龄幼虫体色呈绿色或黄色,体长6mm~9mm,头呈黑或 橙色。高龄幼虫多呈棕色,也有呈黑色或绿色的个体存在,体长30mm~36mm,头部呈黑、棕或者橙色, 具白色或黄色倒Y型斑。幼虫体表有许多纵行条纹,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条黄色纵条纹,条 纹外侧依次是黑色、黄色纵条纹。草地贪夜蛾幼虫最明显的特征是其腹部末节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黑 斑。 DB5333/T37—2024 5图A.2幼虫特征 A.3蛹 老熟幼虫常产在2cm~8cm的土壤中化蛹,蛹呈椭圆形,红棕色,长14mm~18mm,宽4.5mm。 图A.3蛹 A.4成虫 翅展32mm~40mm,前翅深棕色,后翅灰白色。 图A.4雌成虫(左)雄成虫(右)DB5333/T37—2024 6BB 附录B (资料性) 怒江州草地贪夜蛾监测点设置

.pdf文档 DB5333-T 37-2024 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333-T 37-2024 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第 1 页 DB5333-T 37-2024 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第 2 页 DB5333-T 37-2024 草地贪夜蛾监测及防治技术规程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9:30:1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