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 27.140 CCS P 55 4104 平顶山市 地方标准 DB 4104/T 141—2025 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管理技术规程 2025 - 04 - 08发布 2025 - 05 - 08实施 平顶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04/T 141 -2025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单位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平顶山市水利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平顶山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平顶山市河湖事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胡宏立、 曹丽红、 杨 洋、 楚晓阳、 黄 坤、 王旭辉、 吴颖哲、 王税乐、 王 萍、 边松涛、黄姝妤、袁文卿、徐睿哲、高龙龙、杜会丽、卢嘉希、李 伟、李鹏宾、陈怡波、王雪梦、冯 超伟、李明刚、袁渊博、苏 灿、庞亚磊、龚家琪。 DB4104/T 141 -2025 1 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管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的规划编制、年度实施方案编制、采砂作业、采砂监理、采砂后 评估及验收。 本文件适用于平顶山市行政区域内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SL 288 水利工程施工监理规范 SL/T 423 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及实施监督管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采挖砂(石)活动,且同步对扰动的河道河床、滩地、岸坡等区域,采用工 程或生物措施进行修复,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功能的过程。 3.2 采砂监理 工程建设监理单位(以下简称监理单位)按照监理合同对采砂开采控制范围、控制开采高程、开采 控制量、生态修复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进行监控的专业化服务活动。 3.3 采砂后评估 年度河道采砂作业结束后,第三方机构或社会组织(以下简称评估机构),结合采砂规划和年度实 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与采砂结束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结论和建议。 4 采砂规划编制 规划编制基本要求 4.1 DB4104/T 141 -2025 2 采砂规划编制中的河道演变分析、可利用砂石总量及砂石补给分析、禁采区划定、可采区规划、保 留区规划、采砂影响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及管理要求等应当符合 SL/T 423 的相关要求。 可采区开采规划 4.2 4.2.1 可采区控制开采高程确定方法 a)根据可采区多年的河势变化,结合河道地形确定合适的控制开采高程; b) 根据可采区域内的防洪规划成果及其他已经批复的河道治理工程成果来综合确定控制开采高程; c)根据可采区附近涉水工程的情况确定合适的控制开采高程; d)有河道疏浚的可采区,应根据河道疏 浚的要求,确定控制开采高程。 4.2.2 可采区采砂规划 a)采砂规划应明确采砂边界线,划定采砂范围,提供采砂边界线控制点坐标; b)可采区纵比降设计应结合上下游河道比降,保持河底平顺; c)可采区边坡应结合开采深度确定断面型式,边坡设计需满足稳定要求; d)可采区开采控制量应在河道演变、可利用砂石总量及砂石补给分析以及采砂影响分析等基础上 确定。 生态修复规划 4.3 4.3.1 生态修复方案应明确生态修复的内容和范围。 4.3.2 采砂河段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应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 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4.3.3 生态修复规划应遵从河流自身的功能与生态定位,保持自然河道现有良好的河岸及河床走向, 确保河床的安定性与连续性,确保河道生物的可繁衍性。 4.3.4 生态修复规划应在保证河道防洪,航运,灌溉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水质 净化等需要,使河道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健康紧密结合。 4.3.5 生态修复应结合所在地区生态环境特点提出生态修复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a)主河槽及滩地平整修复方案; b)采砂河道的生态修复措施; c)采用的相关生态修复技术。 5 年度采砂实施方案编制 采砂方案设计 5.1 年度采砂实施方案编制应符合 SL/T 423的要求。采砂方案应以最新的河道地形实测资料为基础,明 确可采区平面范围、年度控制采砂量、年度控制采砂高程、年度实施期内平均开采深度、可采期和禁采 期。 a) 开采范围应明确可采区平面范围控制点坐标; b) 年度开采控制量采取总量控制、高程控制和边界线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开采总量不得大 于相应河段规划的开采设计量。 生态修复设计 5.2 5.2.1 采砂河段应结合河道的原始形态及天然走势,合理进行生态修复设计。 DB4104/T 141 -2025 3 5.2.2 采砂河段的生态修复设计应包含河槽、滩地及岸坡。 a) 河槽及滩地的生态修复,一般包括局部砂堆、砂坑的平整、回填等措施。岸坡的生态修复应 采用工程措施或植物措施进行防护; b) 河槽及滩地的生态修复设计应优先考虑维持河道的原始形态与中线,在平面及纵、横截面上 进行生态化设计; c) 生态护岸设计应进行方案比选,遵循生态性与经济性兼顾的原则,采用生态性能优异的生态 护坡形式,生态护岸宜选用的形式有植物护岸、植被加筋护岸、土工网复合植被护岸、格宾 石笼护岸、混凝土砌块生态护岸和铰接式护坡等。 6 采砂作业 采砂企业应在现场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载明采砂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采砂业主名称、开采范6.1 围、开采控制量、采 (运)砂机具编号、采砂管理责任人、联系方式等。 采砂企业应当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批准的作业方式、范围、控制高程、 期限、 许可量等进行采砂。 6.2 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其开采、运输、装卸、销售等过程应使用河道砂石电子采运管理单 。 6.3 采砂区测量 6.4 6.4.1 开采边界线 a) 采砂区域应当按照年度采砂实施方案确定的采砂边界线进行控制; b) 采区边界线应由监理单位复测后方可进行采砂作业。 6.4.2 采砂区测量 a) 采砂企业应根据采砂实施方案提供的基准点,作为作业时的高程、坐标控制基准点。 b) 采砂企业应沿采砂河段布设控制网。 c) 采砂企业应在整个作业过程中,利用控制网确定开挖边界线及高程。 砂石料开采 6.5 6.5.1 采砂作业应采用分段开采的方式,由下游向上游、先主槽后边坡开采,每段不大于 50 m。 6.5.2 采砂企业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隐患问题采取放缓边坡、回填压实等措施进行消除。 6.5.3 采砂企业应对砂石开采情况做详细记录,形成施工日志。 砂石料运输及储存 6.6 6.6.1 釆砂点至储砂点的转运路线应固定。 6.6.2 采砂企业应对运砂车辆出入采区的车次、 时间、 运载情况等做详细统计, 建立砂石料运输台账。 6.6.3 运砂车辆应当密闭、全覆盖,不得泄漏、遗撒砂石,不得超限超载。 6.6.4 储砂点应设置在河道管理范围以外,并设置防扬尘等环保措施。 6.6.5 储砂点只能设置一个出口,出口道路应 硬化,并设置车辆冲洗、地磅计重设施。 生态修复施工 6.7 6.7.1 生态修复施工应与采砂作业分段开采相衔接,即采砂作业每完成 1 段,同步对该段河道进行生 态修复施工。 DB4104/T 141 -2025 4 6.7.2 生态修复施工应按照年度实施方案进行,采用植物措施进行防护的,应满足植物种类及成活率 要求。 7 采砂监理 监理单位应足额配备监理人员,在监理合同授权内行使职权。 7.1 监理单位应制定与监理工作内容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7.2 监理单位应在开采前、 开采期间及开采结束后对地形或采区控制高程进行测评。 测评采用网格法,7.3 单个网格平面长宽尺寸不大于 30 m。测评成果表参考附录 A。 监理单位应对采砂项目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配备智能化设备,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河道采砂作7.4 业进行实时监控。 监理人员应检查采砂企业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是否按批准的采砂实施7.5 方案执行。 采砂监理方法主要包括现场记录、发布文件、巡视检验、旁站监理、网格测评等。 7.6 监理单位应逐日对施工完成部分进行检测,重点检测开挖边界线、开挖高程、开挖措施、开采量7.7 等,并形成监理日志。 采砂项目监理应按 SL 288 有关规定,开展工程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工程量控制以及安全施工 7.8 等工作。 8 采砂后评估 评估机构在采砂作业完 成后进行采砂后评估。 8.1 采砂作业后评估应包括采砂作业边界评估、开采高程评估、开采量评估、生态修复措施及效果评8.2 估等。 评估方式 8.3 8.3.1 评估机构应对可采区断面进行测绘,断面间距不大于 50m 。根据测绘成果,分析统计各断面开 挖边界、开

.pdf文档 DB4104-T 141-2025 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管理技术规程 平顶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04-T 141-2025 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管理技术规程 平顶山市 第 1 页 DB4104-T 141-2025 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管理技术规程 平顶山市 第 2 页 DB4104-T 141-2025 河道生态修复型采砂管理技术规程 平顶山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4:40:46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