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唯一标准王
ICS81.060 CCSY24 4103 洛阳市地方标准 DB4103/T167—2024 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2024-06-06发布 2024-07-06实施 洛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103/T167—2024 1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洛阳市文物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洛阳市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谊、李巧霞、胡冰、胡楠、阎桦、肖原、史风茹、许少华、任翠霞。DB4103/T167—2024 1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保护修复技术、保护修复档案 和保存环境。 本文件适用于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WW/T0022—2010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 WW/T0023—2010陶质彩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唐三彩文物 唐三彩文物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唐三彩文物经舂捣、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 定形状,修整、晾干,冷却后,上釉挂彩,再入窑焙烧。其颜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间有褐、蓝、 黑等色彩。 4基本要求 4.1修复依据 以审批通过的保护修复方案为依据。方案编写应按照WW/T0022—2010。 4.2修复原则 应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和再处理性的原则。 4.3人员要求 保护修复技术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修复技能,了解修复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病害情况等。 4.4防护要求DB4103/T167—2024 2修复实施阶段,应做好修复对象、修复人员及周边环境的防护措施。 5病害分析 修复前先通过调查、无损检测、科学分析等方式,了解文物病害类型,评估病害程度,掌握文物原 始状态;通过取样分析,了解文物的材质和工艺问题。 6保护修复技术 6.1清理 对于疏松的附着物,用棉签蘸取去离子水对器物表面进行擦拭;较硬的附着物用刀具等刮除或使用 其他适合的方式去除。 6.2拼对 根据器物的形状、纹饰、颜色等特征进行拼接,依次标记,制定拼对计划,确定粘接顺序。 6.3粘接 粘接时应按照拼对计划依次粘接,先用临时粘接剂进行预粘接,再用纸胶带进行调整固定使其裂缝 处拼合紧密,后用粘接剂涂抹在缝隙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使缝隙处完全黏合,对于溢出的胶粘剂, 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擦拭干净或固化后用小刀剔除。 6.4补缺 缺失部位用石膏等填充材料进行随型补配,严重缺失部分需制模翻模后再进行填充。用砂纸等工具 打磨多余的填充材料,使其与原貌协调一致。 6.5协色 用丙烯颜料或矿物颜料与漆片汁调匀后,用毛笔等软性工具蘸取涂刷在修补部分进行协色处理,达 到文物整体颜色和谐统一。 6.6仿釉 将硝基清漆光油等仿釉材料均匀地喷涂在需要仿釉处,使其在视觉上接近原器物表面的釉质层。 6.7做旧 对补缺部分进行做旧处理。选用石灰水、研磨膏、滑石粉等材料,以砂纸打磨、喷砂机喷打等工艺 进行,使其与文物釉面光泽基本一致。 7保护修复档案 修复过程中逐步完善保护修复档案。档案编写应符合WW/T0023—2010的规定。 8保存环境DB4103/T167—2024 3修复后的文物应保存于稳定、洁净的环境中。控制的环境参数包括温湿度、光照强度、有害气体成 分等,最佳的保存条件为:温度15℃~25℃,相对湿度45%~60%,温湿度日变化≤5%,照度不大于300lu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df文档 DB4103-T 167-2024 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洛阳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4103-T 167-2024 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洛阳市 第 1 页 DB4103-T 167-2024 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洛阳市 第 2 页 DB4103-T 167-2024 唐三彩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规范 洛阳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07-26 04:39:51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