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刃 热处理工艺规范
Scissor blade --Process specification of heat treatment
2020 -12 -10发布 2021 -01-01实施 ICS 21.120.20
J19
TCMCA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 发布 T/TCMCA 0010 —2020
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TCMCA 0010 —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部分:标准 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泰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泰尔(安徽)工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标敏机电
技术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夏清华、黄东宝、吴世祥 、俞吉长 、明翠新 。
本文件首次发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TCMCA 0010 —2020
1 剪刃 热处理工艺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剪刃热处理的基本要求和工艺技术要求等内容 。
本文件适用于冶金 设备剪切材料 ,加热温度不低于 900℃的剪刃热处理工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 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7232- 2012 金属热处理工艺 术语
GB/T 8121 热处理工艺材料 术语
GB/T 9452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 法
GB/T 12603 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
GB/T 13324 热处理设备 术语
GB 15735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
GB/Z 18718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GB/T 30825 热处理温度测量
GB/T 32541 -2014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
3 术语和定义
GB/T 7232- 2012、GB/T 8121、GB/T 133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
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 7232的某些术语定义。
3.1
热处理 heat treatment
采用适当的方式对金属材料或工件(以下简称“工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
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来源:GB/T 7232-2012 ,2.1]
3.2
整体热处理 bulk heat treatment
对工件整体进行穿透加热的热处理。
[来源: GB/T 7232- 2012,2.2]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TCMCA 0010 —2020
2 4 基本要求
4.1 热处理的工艺分类及代号应符合 GB/T 12603的规定。
4.2 制造厂应建立符合GB/T 32541要求的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 。
4.3 热处理生产过程 中的安全卫生要求应符合GB 15735的规定。
4.4 热处理节能 应遵循GB/Z 18718的要求。
4.5 适用时,宜采用热处理工艺数值模拟技术。
4.6 应根据工件的材质属性及用途选用适宜的热处理(包括冷却)设备。
5 工艺技术要求
5.1 工件热处理前准备
5.1.1 正火前准备
正火前准备工作包括:
a) 正火时,不同材质的工件不准同炉处理。但正火温度相同的钢材允许同炉处理;
b) 装炉时小零件放在炉前端,以利出炉;
c) 炉内零件不得过分拥挤,并注意不得触及电阻丝及热电偶;
d) 零件在炉内放置时,应防止变形。
5.1.2 退火前准备
退火前准备工作包括:
a) 热处理温度不同的工件不得同炉处理 ;
b) 零件大小应分开堆放,装炉时大零件放在高温区;
c) 炉内零件不得过分拥挤,并注意不得触及电阻丝及热电偶;
d) 零件在炉内放置时,应防止变形。
5.1.3 淬火前准备
淬火前准备工作包括:
a) 半精加工后零件应清除油污、 严重锈斑和毛刺等;调质件、淬火件表面不应有折叠、裂纹和
严重氧化现象;
b) 检查淬火工具是否安全, 保证操作安全、便捷。
5.1.4 回火前准备
回火前准备工作包括:
a) 工件表面应洁净,不得有盐渣等杂物粘附在工件上;
b) 检查仪表是否正确,生产中应按期校验测温仪表和测量炉温的均匀性。
5.2 加热控制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TCMCA 0010 —2020
3 5.2.1 加热炉空炉有效加热区的温度均匀性应符合表1规定 ,测试方法应符合 GB/T 9452和 GB/T 30825
的规定。
表 1 有效加热区炉温均匀性
热处理类别 正火 退火 回火
温度允差
℃ ±15 ±20 ±10
5.2.2 测温和控温应符合以下要求:
——根据工艺文件的规定,配置符合 GB/T 32541-2014 所要求的控温系统;
——应配置跟踪显示加热、保温、冷却过程温度的记录装置;
——温度传感器的校准周期和校准允差 应符合GB/T 9452和 GB/T 30825的规定;
——应保证控温热电偶的温度曲线与工艺文件相一致;
——载荷热电偶的校准周期和校准允差 应符合GB/T 30825 的规定;
——仪表系统的准确度要求应满足 GB/T 32541 -2014中Ⅰ类设备的规定。
5.3 退火工艺
工件退火一般采用阶梯加热方式升温,加热温度应根据具体工件材质来确定。通常,均匀化退火最
高加热温度为 AC1
5.4.6 正火冷却时应对终冷温度进行控制。 终冷温度应确保奥氏体在冷却过程充分转变 ,但不宜过低以以上150℃~200℃, 保温时间应根据工件材质及有效厚度来确定。 冷却方式空冷或炉冷。
5.4 正火工艺
5.4.1 工件正火 一般采用阶梯加热方式升温,加热温度为 AC3以上30℃~100℃,加热过程如下:
a)200℃~400℃低温段: 工件有效厚度≤ 400mm时, 可等温 1 h~2 h; 工件有效厚度 400mm~1000mm
时,碳钢、低合金钢可等温 2 h~3 h;工件有效厚度大于 1000mm时,可等温 0.5 h/100mm~1
h/100mm;
b)低温等温结束后,以 20℃/h~80℃/h速度升温至弹塑性转变温度 600℃~700℃,等温时间不
低于低温等温时间;
c)弹塑性转变温度等温结束后,快速升温至正火温度。
5.4.2 工件加热到正火温度应保持足够长的时间,确保组织全部转变为奥氏体。保持时间应包括 均热
和奥氏体化保温两个过程。
5.4.3 均热时间一般按奥氏体化保温时间的一半来估算, 必要时可在工件最厚截面处增设热电偶, 热电
偶温度到达正火温度后均温过程结束。当工件表面增加多支热电偶时,应在所有热电偶温度均达到正火温度时均热过程结束 。
5.4.4 一般情况下 ,有效厚度 100mm的普通碳钢和合金钢锻件其奥氏体化保温时间按照 0.8h~1.8h 估
算,有效厚度 100mm的中高合金钢或马氏体不锈钢锻件可用 1h~2h来估算。
5.4.5 正火冷却一般是在空气中进行,对于合金含量不高的大型锻钢件可适当采用鼓风、喷 雾等方式
来调节冷却速度。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TCMCA 0010 —2020
4 避免工件发生开裂和形成白点。
5.4.7 工件冷却至终冷温度后应及时回火。
5.5 调质工艺
5.5.1 应根据工件的材质、形状及尺寸等具体条件来制定适宜的调质工艺。
5.5.2 工件装炉应放置在炉内有效加热区内。装炉量、装炉方式及堆放形式应确保工件加热和冷却均
匀。使用夹具时,应检验其完好性。
5.5.3 应正确选择加热规范,必要时可进行适当预热。
5.5.4 应正确选择冷却 规范,使工件表面的各部分的冷却在规定温度范围内均匀。冷却过程中冷却介
质的使用温度不应超过表 2的规定。
表2 淬火冷却介质使用温度的控制范围
淬火冷却设备 冷却介质使用温度控制范围
℃
水及水溶液槽 设定温度± 10
油槽 设定温度± 20
热浴槽 设定温度± 10
空气或保护气氮 无特殊限制(室温)
注:表中的设定温度是指冷却介质使用温度的中间值。
5.5.5 工件的回火应在淬火后进行。应正确选择回火的加热温度、加热速度、冷却速度及回火次数。
5.5.6 对具有第一类回火脆性的材质,应避开回火脆 性温度区间;对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材质,在
回火脆性温度区间内加热后应采用油或水冷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TCMCA 0010—2020 剪刃 热处理工艺规范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15 01:30:3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