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11.220 B 41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2513—2015 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ntagious ecthyma of Sheep and Goats 文稿版次选择 2015 - 11 - 1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12 - 10 实施 发 布 DB34/T 2513—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省天长市周氏羊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侯宏艳、张丹俊、周建军、潘孝成、赵瑞宏、胡哓苗、戴银、周学利、沈学怀、朱 传民、陈胜、李贺侠、张宁、何国荣、周德权、王庆。 I DB34/T 2513—2015 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羊传染性脓疱病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569 畜禽产品消毒规范 NY/T 1167 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 NY/T 1168 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NY 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32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 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农医发[2013]34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羊传染性脓疱病 Contagious ecthyma 又称羊口疮,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是由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ORFV)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 一种急性、接触性、嗜上皮性的传染病。 4 诊断 4.1 流行病学 4.1.1 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可感染,以 6 月龄内的羊最易感。 4.1.2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呈群发性流行。 4.1.3 病羊和带毒羊是传染源。可通过脱落的痂皮以及口涎将病毒排出体外,污染病毒的饲料、饮水、 饲槽、垫草、护理用具和厩舍等都可引起羊的间接感染。 4.2 临床症状 4.2.1 唇型 1 DB34/T 2513—2015 最为常见,在口角、唇部边缘出现分散的的红疹,很快形成小结节,继而变为水疱或脓疱,脓疮破 溃后结成棕黄色的疣状硬痂。 良性经过时,痂皮逐渐增厚、变大、干裂,1-2 周内脱落而恢复正常。 在严重的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互相融合,涉及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 并伴以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而死,病程可长 达 2-3 周。 口腔黏膜也常受到侵害,黏膜潮红增温,在唇内面、齿龈、舌及软腭黏膜上发生灰白色水疱,继之 变成脓疱和烂斑,或愈合而康复,或恶化形成大面积溃疡。 4.2.2 蹄型 多见于绵羊,常一肢患病,在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或脓疱,破裂后形成由脓液覆盖的 溃疡。 病羊跛行,长期卧地,病期缠绵,还可能在肺脏、肝脏和乳房中发生转移性病灶,严重者衰弱而死 或因败血症而死。 4.2.3 外阴型 此型少见。阴部有黏性和脓性分泌物,附近的皮肤上有溃疡;乳房和乳头的皮肤上(多系病羊吃乳 时传染)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阴鞘肿胀,附近有小脓疱和溃疡。 4.3 分子生物学检查 4.3.1 病料采集和处理 采发病羊患处痂块,用无菌生理盐水漂洗 3 次后剪碎,研磨并以无菌生理盐水按 1: 10 制成悬液, 加青霉素、链霉素各 2000 IU/mL,置 4℃冰箱过夜,以 3000r/min 离心 l0 min 待用。 4.3.2 样品 DNA 的提取 取 4.3.1 的痂皮处理上清液,使用病毒 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 DNA,具体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的说 明书进行。 4.3.3 PCR 试验 ——上游引物:5'-TTGCTGCGAGGACGGAAACCCG-3'; ——下游引物:5'-TGCAGGTGAAGCGCGGACAGTG-3'。 以提取的病毒 DNA 为模板,进行 PCR 扩增。 反应体系(25 µl):2×taqmix 12.5 ul,ddH2O 8 ul,25 uM 的上下游引物各 1 ul,DNA 模板 2.5 µl。 反应条件:95℃变性 4 min;94℃ 30 s,55℃ 30 s,72℃ 45 s,共 33 个循环;72℃延伸 10 min, PCR 产物 4℃保存。 4.3.4 结果分析和判定 PCR 产物经 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在对照样本检测结果成立的前提下,被检样本出现 284 bp 大 小的单一条带,即判定为阳性。 4.4 结果判定 2 DB34/T 2513—2015 4.4.1 符合 4.1 和 4.2 的,判定为疑似羊传染性脓疱病。 4.4.2 符合 4.1、4.2 和 4.3 的,确诊为感染了羊传染性脓疱病毒。 5 预防与控制 5.1 预防 5.1.1 养殖环境 羊场环境质量控制参照 NY/T 1167 的规定执行。 5.1.2 饲养管理 5.1.2.1 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入或迁入病羊和带毒羊。对购入新羊应隔离观察 30 d,确认健康后方 可混群。 5.1.2.2 保持羊舍通风透光、干燥、清洁。生产母羊舍密度适中,每只母羊应占有面积约为 1.2 ㎡, 其中羔羊占其中的 20%,约为 0.24 ㎡。羊床上的芒刺应通过火烧等方式除去,并给羔羊提供柔软的 垫草。 5.1.2.3 采用自由饮水,水质应符合 NY 5027 的要求。 5.1.2.4 饲料应符合 NY 5032 的要求。根据羊的生长阶段配制饲料,精饲料和粗饲料合理搭配,同时 要注意日粮中微量元素、矿物质盐和维生素的含量应能满足羊生长的需要;饲料应无霉变、无杂质,及 时挑出带芒刺或尖硬的饲料,并给羔羊提供粉细的草料,且在硬草区不放牧幼龄羊。 5.1.2.5 各饲养场要控制人员、车辆和物资的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参照 GB/T 16569 执 行。 5.1.2.6 及时清除粪便和污染的垫草,按照 NY/T 1168 的规定处理。 5.1.3 免疫接种 5.1.3.1 本病流行的地区,可使用羊传染性脓疱病弱毒疫苗进行免疫,不论养只大小,每只口腔下唇 黏膜内注射 0.2 mL,5-10 d 产生免疫力,免疫期 6 个月。 5.1.3.2 本病感染的羊群,可使用羊传染性脓疱病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接种部位为股内侧皮下, 剂量同 5.1.3.1。 5.2 控制 5.2.1 发生疫情时,应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并对病羊实施治疗。 5.2.2 对羊舍、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可选用生石灰、烧碱、有机氯制剂、络合碘、季铵盐类等消 毒剂;对羊体表及蹄部进行消毒,可选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季铵盐类等,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 5.2.3 对病羊口唇疮面先用 0.1%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再涂抹碘甘油或冰硼散;蹄部可用 3%克辽 林或来苏儿清洗,擦干再涂松馏油;乳房及外阴部用 2%-3%硼酸水冲洗,涂鱼肝油氧化锌软膏。同时 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双黄连或板蓝根等中药抗病毒药物和黄芪多糖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为控制细菌感 染可选用青、链霉素或强力霉素等抗生素肌注,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 5.2.4 病死羊和粪便等污染物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按照农医发[2013]34 号的规定执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pdf文档 DB34-T 2513-2015 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2513-2015 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2513-2015 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2513-2015 羊传染性脓疱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3:37:1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