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05 DB21 备案号: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3141—2019 设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堆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omass waste composting from protected agriculture 2019 - 04 - 30 发布 2019 - 05 - 30 实施 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T 314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起草。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建、史延通、梁维敏、马永波、郝明、闫实、姜国君、万妮、王缇、李好琢、 郑嘉宁、田春雨、庄武、孙园媛。 -2- DB21/T 3141—2019 设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堆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设施蔬菜生物质类废弃物堆肥的术语和定义,以及堆肥过程的原料预处理、堆肥菌剂添 加、一次发酵、陈化、质量检验、堆肥环境等技术环节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设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堆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物质废弃物 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尾菜和秸秆等生物质类副产品,主要包括新鲜蔬菜、瓜果采收过程中必须 要去掉的残叶以及烂果、落果等,拉秧植株采收后所剩的残余植株。 3.2 堆肥菌剂 能加速固体有机废物堆肥进程的微生物活体制剂。 4 堆肥流程 4.1 生产技术环节 设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堆肥生产技术环节主要包括:原料贮存及预处理、堆肥菌剂添加、一次发酵、 陈化、堆肥质量检验、后处理,各环节间关系见附录 A。 4.2 原料贮存及预处理 为了满足堆肥化生产的需要,部分堆肥原料要进行贮存,对原料贮存的要求如下: ——在原料贮存区,含水率较低(小于 40%)的干物料应避雨存放,保持低的含水率; ——含水率高(大于 60%)的湿物料不宜长期存放,要及时处理,尽可能减少臭气和渗滤液的产生,防 止环境二次污染; ——原料贮存的环境管理参照 GB 18596 中畜禽养殖业废渣无害化处理的标准执行; ——原料贮存应有专门的原料贮存区域,最好设置原料贮存车间,贮存车间内根据不同的原料特性分 类进行存放; ——供应便捷、使用量大的物料尽量不贮存或者少量贮存,保证尽可能短的贮存期; ——预处理环节应对固体有机废物的水分、粒度、C/N、pH 值做出调整,主要的预处理工艺控制参数 -3- DB21/T 3141—2019 见附录 B。 4.3 堆肥菌剂添加 4.3.1 选用原则: ——根据固体有机废物类型及特点选用合适菌种制品,选用菌种的技术指标需达到农用微生物菌标准 GB 20287 中的要求; ——不得使用未经菌种安全评价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登记的制剂。 4.3.2 一般要求: ——堆肥接种剂应在原料混合时均匀加入; ——堆肥菌剂添加比例不得少于千分之一(干基,以重量计)。 4.4 一次发酵 4.4.1 技术要求 一次发酵是实现有机物料无害化的过程,常用的工艺有条垛式和槽式两种类型。 4.4.1.1 条垛式发酵 条垛式发酵是将原料混合后堆成长条形的堆或条垛,在好氧条件下进行分解的好氧发酵系统。 ——堆体形状。堆体底部宽控制在 120~300 cm 之间,以 200 cm 左右为适宜,堆高控制在 80~200 cm 之间,以 120 cm左右为最适宜;长度不限。各条垛间距大约为 80~100 cm; ——堆肥设备。主要是条垛式翻堆机,根据条垛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决定设备选型。主要设备的技术 参数为最大允许堆高 200 cm、堆宽 300 cm,前进/后退速度可达到 5~15 m/min,生产能力不小于 600 m3/h。 4.4.1.2 槽式发酵 槽式发酵工艺是在长而窄的通道(被称为“槽”)内进行堆肥发酵,实现可控通风和定期翻堆相结合的好 氧堆肥发酵工艺。 ——发酵槽尺寸通常为 L×W×H =(30~80)m×(3~8)m×(1.5~2)m,槽的壁上部铺设导轨,便于 翻堆机行走;槽底部铺设曝气系统,主要由高压风机和通风管道组成,用于向槽内发酵物料通风充氧;通 风管的口径 75 mm,6 m 宽的槽至少应铺设三条通风管道,管道上钻有小孔,通过高压风机向槽底送风充 氧,风压应大于32000 mmHg、风量大于6.3 m3/min; ——翻堆机(搅拌机)是通过机械搅动将物料搅拌均匀,促进热量和水分挥发并将物料在槽内缓慢位移; 常见的设备包括链板式和驳齿式翻堆机,主要由行走底盘部分、链板(搅拌齿)、液压升降部分、传动部 分及电控部分组成。行走速度0~6 m/min,工作幅宽3~6 m,翻堆高度1~2 m。 4.4.2 过程控制 ——温度控制。堆体发酵温度应控制在 50~60℃,当堆体温度超过 60℃时,应进行翻堆操作或强制通 风;一次发酵应保持堆体温度 50℃以上并维持 5~10 天; ——水分控制。随着堆肥发酵含水率的逐渐下降,到一次发酵结束时含水率应在 36%~45%; -4- DB21/T 3141—2019 ——堆体氧气浓度。通过翻堆操作或强制通风使堆体内氧气浓度保持在3%以上。 4.5 陈化 4.5.1 技术要求 陈化是有机物质稳定化的过程,常用的堆肥陈化方法有: 4.5.1.1 自然堆置法 可将完成高温发酵的物料按照条垛式堆肥的方式,堆积在专门的车间或陈化棚内,堆宽 5~6 m、堆高 1.4~1.6 m限制在 2 m以下,静置堆积方式下堆体不宜过高过宽,否则不利于热量和水分的散发,最好能定 期用棍棒插出排气孔,有利于提高熟化效率。 4.5.1.2 熟化(陈化)仓法 熟化仓的类型较多,如板式熟化仓、皮带式熟化仓。还有一种类似发酵槽的熟化仓,即在底部铺设通 气管道,能通过间歇式低强度的鼓风,促进热量和水分挥发,通常熟化仓的料堆高度可达到 3 m。 4.5.1.3 槽式陈化法 与一次发酵槽式法类似,陈化物料放置在槽内,通过可控通风和定期翻堆进行堆肥发酵,但槽式陈化 法一般采用 9 m 以上的宽槽。 4.5.2 过程控制 ——堆体物料含水率在陈化完成后应降到 28%~35%; ——陈化过程中堆体温度应稳定在 40 ℃左右,发酵完成时堆体温度应接近环境温度; ——陈化过程可通过强制通风维持堆体氧气浓度; ——陈化周期不得少于 15 天,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适当调整发酵周期。 4.6 堆肥质量检验 ——腐熟的堆肥呈现疏松的团粒结构,不再吸引蚊蝇,不会有令人讨厌的臭味,不会出现由于真菌生长 而成的白色或灰白色; ——pH 值应在 5.5~8.5,测定方法参考附录 B; ——可溶性盐浓度<2.5 ms/cm,测定方法参考附录 B; ——发芽率指数(GI)>80%,测定方法参考附录 C。 5 堆肥生产环境要求 ——生产区域应选在主要原料集中、取运方便、交通便利、水电及其它资源有保障的地点,并应利于园 区内物质循环; ——生产区域与居民区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 300 m; ——生产区域生产区与管理区之间,均应设置绿化隔离带。 -5- DB21/T 3141—2019 6 堆肥主体设施 堆肥厂主体设施主要包括: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设施、发酵设施、后处理设施、成品储存设施和除臭设 施。 ——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设施主要包括:地衡、受料、给料、破碎、筛分、混合、输送等机械设备及相 关键(构)筑物; ——发酵设施主要包括:与高温好氧发酵工艺相匹配的设备及相(构)筑物; ——后处理加工设施主要包括:对发酵稳定后的堆肥物料进行进一步处理所需要的输送、破碎、筛分、 混合、造粒、烘干、冷却、包装等机械设备及相(构)筑物; ——除臭设施:主要适用于堆肥厂中具有集中收集臭气装置的密闭的车间或厂房,可采用生物滤池、 土壤过滤等设施除臭。 ——各设施占用空间要求:原料储存及预处理设施要求满足 7~15 天的原料存放量,一次发酵面积不 2 2 小于 1500 m /万吨,陈化面积不小于 1100 m /万吨,成品存储面积要求满足 60~90 天的存放周期。 -6- DB21/T 3141—2019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设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堆肥的生产技术环节 原料预处理 堆肥发酵 (第一次发酵) 辅料、菌剂 翻堆、鼓风 陈化(第二次发酵) 计量、装袋等 成品 1 DB21/T 3141—2019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堆肥原料预处理工艺与质量控制参数 参数 主要操作与测定方法 控制范围 淋水、自然晾晒、高低含水量堆肥原料适宜比例混用,避免采 用烘干设备干燥;采用恒温干燥法测定,具体为:称取鲜样 2~ 含水率 40%~65% 3g 精确至0.001g,含水率=(m2-m3)/(m3-m1)×100%;式中:m1 —— 烘干铝盒的质量,m2——烘干前铝盒和样品的质量,m3—烘干后 铝盒和样品的质量。 采用粉碎机及筛分设备对大颗粒物料进行粉碎;秸秆类应预先 粒径 5~20 mm 进行揉丝处理 以生石灰、草木灰、工业硫酸等进行 pH 值调整;采用 pH 电极 法测定,具体为:取10g 风干样,按风干样品:蒸馏水=1:5 (m/V) pH 6~8.5 的比例,摇匀10分钟后,配置混合液,静止20分钟,采用 pH 电 极法直接测定上清液,结果保留1位小数。 电导仪法测定,具体为:取20g 风干样,按风干样品:蒸馏水=1:5 (m/V)的比例,摇匀后10分钟,静止30分钟,上清液过定性滤纸, 可溶性盐度 <2.5 ms/cm 收集于烧杯中,采用电导率仪直接测定过滤上清液,直接读数, 结果保留1位小数。 以畜禽粪便等为主高氮素物料对生物质类高碳素物料进行调 C/N 25~30:1 控;由总有机碳/全氮所计算得,其中总有机碳(TOC)采用总有 机碳分析仪测定,总氮的测定采用凯式定氮仪测定。 2 DB21/T 3141—2019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发芽指数测定方法 取5 g 鲜样加入50 ml 蒸馏水,振荡后,过滤,取滤液5 ml 加入铺有2张滤纸的培养皿 中,每个培养皿中放10粒黄瓜种子。25℃下培养。24小时后测发芽率,第48小时后测发芽率 和根长。每个处理重复3次,对照为蒸馏水。 公式为: (GI)= ∑(Gt/Dt) Dt—发芽日数,Gt—与 Dt 相对应的每天发芽种子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DB21-T 3141-2019 设施农业生物质废弃物堆肥技术规程 辽宁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3:12:1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