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01 B 16 DB37 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7/T 3943—2020 花生果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anut pod rot 2020 - 04 - 26 发布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5 - 26 实施 发 布 DB37/T 3943—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山东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迟玉成、于静、郭志青、张霞、许曼琳、吴菊香、陈殿绪、李莹、王磊。 I DB37/T 3943—2020 花生果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花生果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分级标准、防治原则及推荐施用药剂和菌肥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花生果腐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NY/T 2394—2013 花生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花生果腐病 peanut pod rot 花生果腐病,又称“荚果腐烂病”、“烂果病”,主要由病原菌侵染花生荚果、籽仁或果柄引起的, 受害植株地上部常与正常植株无异,地下荚果却腐烂严重。 4 症状与病原 4.1 症状 4.1.1 镰刀菌果腐病: 病原菌均侵染花生荚果和果柄,荚果染病后,起初在荚果果皮上出现褐色的小 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展成深黑褐色大病斑或整个荚果变黑腐烂,轻染病时果皮与籽仁分离,籽仁停止 生长,秕瘦、小而硬实,籽仁种皮颜色呈浅灰黄色或铁锈色;严重染病整个花生果腐烂,剥开果皮后籽 仁腐烂,散发恶臭味。果柄染病后,病部呈黑褐色,果柄与荚果结合不牢固,极易落果。病株田间分布 呈点片发生状,正常的花生植株叶片翠绿,而患病的花生植株叶片有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点,与花生褐 斑病症状表现较相似,自花生进入开花结果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病。 4.1.2 立枯丝核菌果腐病:病原菌均侵染花生荚果和果柄,荚果染病后花生的荚黑色,腐烂,有些上 面覆盖着白色的菌丝。果壳上形成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呈不规则形,轻者病斑仅限于果壳 没有危害到 籽仁,发病严重时常常多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大斑,为害深达籽仁,造成花生籽仁表面形成褐色椭圆形 或不规则病斑, 湿度大时还引起果壳和籽仁一起腐烂,造成花生品质劣变。后期病株上的菌丝逐渐缠 结成团由初呈白色小绒球状逐渐变为如西红柿种子大小的褐色至黑褐菌核。 4.1.3 腐霉菌果腐病: 腐霉菌果腐病主要是危害花生的果实与果柄,果实发病后会在表面上出现深色 的斑块,然后斑块会逐渐发展扩大融合在一起。导致整个果实全部被感染,果实感染时先从底部发病, 1 DB37/T 3943—2020 然后导致整个果实群补腐烂。在花生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病可能,果实染病还会导致果皮与果肉分离,膨 大受到一定阻碍。果柄染病后与果实的牢固性减差,导致在采收时容易出现落果现象。但是植株地面上 的部位没有明显的症状,将病株拔出来后可以发现腐烂的果实。 4.2 病原 4.2.1 镰孢菌属(Fusarium spp):菌落在 PDA 培养基上呈疏松白色絮状,中央菌丝鲜黄至灰黄色, 菌落背视呈桃红或玫瑰红色,菌丝有隔,分枝。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型,有隔膜, 2~7 个,顶端钝圆或略微收缩,基部有明显的足细胞,分隔明显,有 5 个~7 个隔膜,5 隔居多,大小 为 3.7 μm~5.5 μm×45 μm~67 μm。小型分生子稀少: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散生病部 表面,卵形至圆锥状,紫黑色或深蓝色,大小约为 100 μm~250 μm×150 μm~300 μm。子囊孢子 由子囊中释放,子囊无色,呈棍棒状。大小为 8 μm~15 μm×35 μm~84 μm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 囊孢子无色呈纺锤形,两端钝圆,大小为 3 μm~6 μm×16 μm~33 μm,多为 3 个隔膜。 4.2.2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在 PDA 上菌落呈灰白色、浅褐色或灰褐色,有明显径向 生长的同心环或无同心轮纹,能产生丰富的气生菌丝。菌核呈棕褐色不规则球形、较小、结构稀疏、散 生在培养基上或菌核呈深褐色圆球形、较大、结构致密、散生。不产生分生孢子。 4.2.3 腐霉属(Pythium spp.):菌落在 CWA 上呈放射状,棉絮状,菌丝无隔,发达,不规则分枝,宽 4.3 μm~7.1 μm(~9.8 μm)。无性繁殖产生孢子囊(或菌丝体膨大体),呈丝状、瓣状、球状,顶 生,间生或切生,顶生时偶见生于主干菌丝的短小分支上,10 μm~32 μm(平均 18.7 μm),萌发 产生芽管,形成泡囊,游动孢子在泡囊内形成,有性生殖产生藏卵器,球形,间生或顶生,偶有切生, 平滑,顶生或间生,大小(3.5 μm~)4.6 μm~9.3 μm(~12.0 μm)。每个藏卵器周围有 1 个~3 个雄器。卵孢子球形,平滑,满器或不满器,直径 12 μm~22 μm(平均 17.3 μm);壁厚 0.9 μm~ 1.7 μm(平均 1.49 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5 主要防治技术 5.1 防治原则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花生病害发生规律,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发病轻的田块以生物防 治为主,重病田块以化学防治为主。 5.2 农业防治 5.2.1 种植抗、耐病品种 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病原菌种类选用当地适宜的花生抗、耐果腐病的花生品种。 5.2.2 合理轮作 花生与甘薯、玉米、小麦、棉花等非豆科作物实行1~2年的轮作,对于重病地块进行2~3年轮作, 如花生-小麦-玉米-花生等方式进行轮作。 5.2.3 清除病残体 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减少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 5.2.4 深翻土地 深冬耕,土壤耕翻深度增加至25 cm~30 cm。 2 DB37/T 3943—2020 5.2.5 防涝 花生生长后期,保持土壤湿度75 %左右。 5.3 生物防治 5.3.1 药剂拌种 1×108 CFU/mL荧光假单杆菌150 mL~300 mL拌种50 kg花生种子。 5.3.2 灌根 在花生结荚期用1×109 CFU/g枯草芽孢杆菌80 g进行滴灌或灌根。每10 d灌根一次,连续灌根3次。 5.4 化学防治 5.4.1 种子处理 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药种比1:1 250~2 500,或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600 mL~800 mL /100 kg种子,或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200 mL~300 mL/100 kg种子,或35 g/L精甲・咯菌晴 悬浮种衣剂245 mL~430 mL/100 kg种子包衣。 5.4.2 生长期防治 花生结荚期,用25 %咪鲜胺200 mL/亩,或250 g/L嘧菌酯悬浮剂60 mL/亩,或39 %精甲•嘧菌酯悬 浮剂50 mL~100 mL/亩进行滴灌或灌根。 6 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对病害防治及相关环节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保存生产技 术档案两年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pdf文档 DB37-T 3943—2020 花生果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山东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7-T 3943—2020 花生果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1 页 DB37-T 3943—2020 花生果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2 页 DB37-T 3943—2020 花生果腐病防治技术规程 山东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8:30:5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