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30 CCS B41 DB5133 四 川 省 ( 甘 孜 州 ) 地 方 标 准 DB 5133/T 47—2020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in Yak 2020 - 10 - 15 发布 甘孜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2020 - 11 - 30 实施 DB5133/T 47—2020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诊断..................................................................................................................................................................... 1 5 预防..................................................................................................................................................................... 3 6 治疗..................................................................................................................................................................... 4 7 消毒..................................................................................................................................................................... 4 8 疫情报告和处置................................................................................................................................................. 4 参 考 文 献..................................................................................................................................................... 6 I DB5133/T 47—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贺安祥、汤承、任秀梅、尼玛央宗、刘怡雯、李友英、张康林。 II DB5133/T 47—2020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防治和疫情报告、处置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甘孜州行政区域内牦牛养殖户、场和区及动物诊疗单位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 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NY 5126 无公害食品肉牛饲养兽医防疫准则(查新) NY/T 5030 无公害农产品 兽药使用准则 NY/T 5339 无公害农产品 畜禽防疫准则 DB51/T 2298 牦牛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in Yak 简称牦牛出败,又称牦牛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 in Yak)。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牦牛 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临床分为败血型、水肿 型和肺炎型三种,为二类动物疫病。 3.2 无害化处理 innocuous(harmness) treatment 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处理带有或疑似带有病原体的动物尸体、动物产品或其它物品,达到 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确保不对人畜及环境构成危害或潜在危害。 4 诊断 4.1 4.1.1 临床综合诊断 流行病学特点 1 DB5133/T 47—2020 4.1.1.1 传染源 病牛和带菌牛。 4.1.1.2 传播途径 健康牦牛的呼吸道、消化道内常带菌,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引起病菌迅速增殖,经淋巴循环进入血 液,发生内源性感染。病牛的肺组织、胸腔渗出液和气管分泌物等存在大量病原菌,病牛通过排泄物、 分泌物,以及咳嗽、喷嚏,向体外排出大量病菌,在急性菌血症时也可经尿、乳汁排菌,污染圈舍、用 具、饲料和饮水,使其它健康牛经消化道、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及吸血昆虫叮咬感染。 4.1.1.3 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阶段的牦牛均易感,以1岁以上牦牛发病较多。 4.1.1.4 流行特点 新疫区可为暴发流行,老疫区多为散发或局部地方流行。该病致死率高。潜伏期一般为2d~5d,无 明显的季节性,以气候骤变、冷热交替、多雨暴雪、闷热潮湿时多发。体温失调,抵抗力降低是本病主 要的发病诱因之一;长途运输或频繁迁移,过度疲劳,饲料突变,营养缺乏,寄生虫等也是诱发此病的 常见诱因。 4.1.2 临床症状 4.1.2.1 败血型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达41℃~42℃,心跳加快,鼻镜干燥,反刍停止,腹痛,腹 泻,粪便呈粥样或水样,混有粘液或血液,恶臭,多伴有鼻孔出血和尿血。病程较短,一般在12h~24h 死亡率高。 4.1.2.2 水肿型 在临床上多见此类型。除呈现全身症状外,颈部、咽喉部及胸前的皮下结缔组织炎性水肿,初热痛 而发硬,后无热,疼痛轻。舌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伸出齿外,呈暗红色。眼红肿流泪。呼吸高度困难, 皮肤和黏膜普遍发绀,常因窒息而死。病程多为12h~36h。 4.1.2.3肺炎型 表现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达39.5℃~41.0℃,呼吸困难,鼻流浆液或脓性鼻液,痛 性湿咳,呼吸频率加快。胸部叩诊双侧肺有痛觉及实音区,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性杂音,时伴有 摩擦音。便秘,偶尔下痢,粪便带血或黏膜。病程较长,一般为3d~7d,常因衰竭而死亡。 4.1.3 病理变化 4.1.3.1 败血型 呈败血症变化,即在黏膜、浆膜以及肺、舌、皮下组织、肌肉和脂肪组织都有出血点。内脏器官充 血,肝脏和肾脏实质变性。脾脏无变化或有小出血点。淋巴结充血,水肿。胸腔内有大量渗出液。 4.1.3.2 水肿型 颈部、下颌、胸前皮下和肌肉组织呈胶冻样水肿,切开后水肿部结缔组织有黄色透明液体流出,并 伴有出血。局部淋巴结水肿、出血。肝、肾、心脏等实质器官出血和变性。 4.1.3.3 肺炎型 2 DB5133/T 47—2020 主要病变为大叶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胸腔内有大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肺脏和胸膜覆有一层 纤维素膜。肺间质水肿增宽,有不同肝变期变化,肺切面呈大理石状,出现坏死灶或脓肿。病程较长者 可见肺充血、水肿。有时见纤维素性腹膜炎,胃肠卡他性病变。 4.2 病原学诊断 4.2.1 病料采集 无菌采取病牛的鼻腔拭子或采取急性病死牛的心、肝、脾、肺、肾、肿胀的淋巴结或其他病变组织, 以及水肿液、渗出物、脓汁、胸水、腹水、鼻液等样品。 4.2.2 病原的形态特征与培养特征 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两端钝圆,中间微凸,革兰染色阴性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大小为(0.25~0.40) μm×(0.5~2.5)μm,多散在、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孢。该菌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瑞氏染 色、姬姆萨染色或美蓝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两极浓染。用印度墨汁等染料染色时,可见清晰的荚膜。 该菌属于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严格。可良好生长于含有血液、血清或微量血红素的培养 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值7.2-7.4。该菌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形成清亮、 淡灰白色的露珠状小菌落,直径约1mm,黏稠,湿润,菌落不产生溶血环。根据不同类型的菌株在琼脂 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可将其分为黏液型(M)、光滑型(S)和粗糙型(R),其中M型和S型能产生 荚膜。根据特异性荚膜(K)抗原分类,可分为A、B、D、E、F 5种血清型,其中A型、
DB5133-T 47-2020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防治技术规范 甘孜藏族自治州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48:3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