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13.040.99 CCS Z 10 长 江 三 角 洲 区 域 地 方 标 准 DB31/T 310003—2021 DB32/T 310003—2021 DB33/T 310003—202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固定污 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on-site monitoring of stationary sourc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Ecological Gree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Zone 2021-03-19 发布 2021-06-01 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I 联合发布 目 次 前言 .................................................................................. 1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监测准备 ............................................................................ 3 5 采样与测试 .......................................................................... 5 6 排气参数的测定 ...................................................................... 9 7 安全防护要求 ........................................................................ 9 8 样品运输与保存 ..................................................................... 10 9 质量保证与控制 ..................................................................... 11 附录 A (规范性) 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点位设置技术要求 .................................. 14 附录 B (资料性) 部分现有固定污染源废气国家标准及生态环境监测标准 .................... 19 附录 C (资料性) 部分现场监测记录 .................................................... 2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合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江苏省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浙江省环境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 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松江区环境监测站、青浦区环境监测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裴冰、张景明、楼振纲、杜波、戴争博、徐志荣、张甦、宋兴伟、杨文雨、邓 继、孙毅、刘娟、范慧群、薛文超、陈晓婷。 1 DB31/T 310003—2021 DB32/T 310003—2021 DB33/T 310003—202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固定污染源 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固定污染源排放废气现场监测的手工采样和测试方法,以及便携式仪器监测方法。对 固定污染源现场监测行为的监测准备、采样与测试、排气参数的测定、安全防护要求、样品运输与保存、 质量保证与控制等做了相应规定。 本文件适用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内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 和无组织排放废气现场监测的行为指南及质量保证与控制,示范区范围覆盖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 市吴江区和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 长三角其他区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836.1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GB 3836.14 爆炸性环境 第14部分:场所分类 爆炸性气体环境 GB 4053.1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1部分:钢直梯 GB 4053.2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2部分:钢斜梯 GB 4053.3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第3部分:工业防护栏杆及钢平台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8196 机械设备防护罩安全标准 GB 10060 电梯安装验收规范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8483 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 GB 37822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 RB/T 041 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和技术能力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要求 HJ/T 2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 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HJ/T 28-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HJ/T 30-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 32-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T 35-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乙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38-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T 44-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 57-2017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77.2 环境空气和废气 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高分辨气相色谱法-高分辨质谱法 1 DB31/T 310003—2021 DB32/T 310003—2021 DB33/T 310003—2021 HJ/T 373 HJ/T 397 HJ 533-2009 HJ 534-2009 HJ 544-2016 HJ 545-2017 HJ 547-2017 HJ 548-2016 HJ 549-2016 HJ 604-2017 HJ 629-2011 HJ 692-2014 HJ 693-2014 HJ 732-2014 HJ 734 HJ 759-2015 HJ 836-2017 HJ 905 HJ 916 HJ 973-2018 HJ 1006-2018 HJ 1012 HJ 1040-2019 HJ 1041-2019 HJ 1042-2019 HJ 1077 HJ 1078-2019 谱-质谱法 HJ 1131-2020 HJ 1132-2020 HJ 1153-2020 HJ 1154-2020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环境空气 氨的测定 次氯酸钠-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气态总磷的测定 喹钼柠酮容量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气的测定 碘量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硝酸银容量法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环境空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 气袋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恶臭污染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二噁英类监测技术规范 固定污染源废气 一氧化碳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气袋采样-气相色谱法 环境空气和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便携式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溴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三甲胺的测定 抑制型离子色谱法 环境空气和废气 三甲胺的测定 溶液吸收-顶空/气相色谱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油烟和油雾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硫醇等8种含硫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气袋采样-预浓缩/气相色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便携式紫外吸收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便携式紫外吸收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溶液吸收-高效液相色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3.1 固定污染源 stationary source 燃煤、燃油、燃气等的锅炉和工业炉窑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通过排气筒、缝隙、 通风口、敞开门窗等开口(孔)排放以及开放式场所逸散,向空气中有组织及无组织排放的污染源。 [来源:HJ/T 397-2007,3.2,GB 37822-2019,3.4,有修改] 3.2 无组织排放 fugitive emission 2 DB31/T 310003—2021 DB32/T 310003—2021 DB33/T 310003—2021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包括开放式场所逸散,以及通过缝隙、通风口、敞开门窗 和类似开口(孔)的排放。 [来源:GB 37822-2019,3.4] 3.3 现场监测 on-site monitoring 在

pdf文档 DB32-T 310003—202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 江苏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3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3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2-T 310003—202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 江苏省 第 1 页 DB32-T 310003—202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 江苏省 第 2 页 DB32-T 310003—202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技术规范 江苏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4:19:54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