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50 DB5306 DB5306/T 73-2021 昭 通 市 地 方 标 准 DB5306/T 73-202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段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 鱼类资源 2021-09-24 发布 昭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10-08 实施 发布 DB5306/T 73-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提出。 本文件由昭通市林业和草原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西南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艾祖军、贾仕鹏、张春霖、刘建虎、卢群、唐永忠、赵祖权、张友 钊、浦仕海、刘丽、崔冬健、宋盛红。 I DB5306/T 73-202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南段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 鱼类资源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鱼类生物多样性监测 鱼类 资源部分的术语、监测原则和监测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管护机构组织的鱼类生物多 样性监测。其它监测或科学研究采样地点和采样程序不受本文件限制,但应提交比较符合本文 件质量要求的监测数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应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 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 710.7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鱼卵 embryo 从精卵结合至孵化出膜时期的鱼类胚胎。 3.2 早期资源 early resources 鱼类早期生活史,包括涵盖鱼类胚胎、仔鱼、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卵苗。 3.3 粘性卵 sticky egg 产在浅水草滩或激流浅滩水体,卵粒表面具有粘性,分别粘附在水生植物叶面或卵石表面 的鱼卵。 3.4 漂流性卵 drifting egg 卵周隙较大,卵粒比重略大于水、流水中漂浮,遇静水沉降的鱼类胚胎。 1 DB5306/T 73-2021 3.5 标准长 standard length 鱼体吻端至最后一根尾椎骨末端(或尾鳍起点基部切线)的投影距离。 3.6 渔获物 catch 一个监测样区内采集的所有鱼类样本。 3.7 食性 feeding habits 鱼类摄食的习性。 3.8 食谱 recipe 鱼类消化管中食物的种类。 3.9 食物组成 diet composition 鱼类消化道中食物的成分、数量和质量比例。 3.10 环境 DNA environmental DNA 鱼类代谢或脱落的生物质残片中含有的 DNA 片段。 3.11 声学探测 Sonar detection 运用鱼探仪等声呐仪器扫描水体,进行鱼类密度及数量、规格等参数采集的方法。 4 监测原则 4.1 必要性原则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应制定调查方案并获得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减轻非 必要监测活动对保护区干扰。 4.2 持续性原则 监测工作应满足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管理的需要,并能对重要保护对象及栖息地管理起到指 导及预警作用。监测对象、方法、时间和频次一经确定,应长期保持不变。 4.3 保护性原则 对保护物种和产卵场的监测尽量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方法,监测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生态系统 的扰动。 2 DB5306/T 73-2021 5 监测方法 5.1 监测准备 5.1.1 监测目标 掌握监测区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群落和种群结构、早期资源补充、地理分布,为分析人类 活动和环境变化对重要物种及栖息地的影响,以及评价鱼类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提供基础数据。 5.1.2 明确监测对象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象中指标物种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a)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物种; b) 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 c) 长江上游特有种; d) 位于营养层级顶端的捕食性鱼类; e) 生活史型特殊、水文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的、产漂流性卵的物种; f) 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且易受非法捕捞伤害的物种; g) 外来物种。 5.1.3 制定监测计划 5.1.3.1 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目标、监测内容、要素和指标,监测时间和频次,样本量和取 样方法,检测和分析方法,数据分析和报告,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等。 5.1.3.2 监测计划制定后报送保护区云南管护局并征得同意后方可实施。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 前应报备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公安机构及保护区周边社区河长协作体系。 5.1.3.3 监测计划一经制定非不可抗拒因素不可擅自增加监测指标和采样数量。 5.1.3.4 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前应制作醒目可移动标识牌或标识旗。标识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 监测名称、实施单位等。 5.1.4 监测人员 监测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a)监测人员组成中必须有一人以上熟练掌握采集方法; b)必须有一人以上具备鱼类形态解剖及分类学知识; c)必须有一人以上具备水质、水文、水生生物监测及样本前端处理技能; d)必须有一人以上熟知保护区水域环境条件及地形; e)监测组成员必须包括一名以上保护区管护人员或巡护员。 5.1.5 仪器设备和计量控制 准备好鱼类资源监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见附录 A。检查并调试相关仪器 设备,确保设备完好,对长期放置的仪器进行精度校正。 5.2 监测断面或样点设置 3 DB5306/T 73-2021 5.2.1 常态监测断面的设置应考虑地下伏流的阻断效应形成的鱼类组成差异。 5.2.2 赤水河干流云南段鱼类监测断面应不少于 3 个;二级支流监测断面应不少于 2 个;三级 支流监测断面应不少于 1 个。 5.2.3 研究性采样以及工程建设项目跟踪监测断面设置不受限制,但应尽量覆盖或靠近已有的 固定监测断面,以便监测数据的比较分析。 5.3 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5.3.1 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该方法适用于河流通畅性完整,上下游无阻断的河段。监测对象为产漂流性卵的物种,方 法如下: a)定量及定性采集 按照 HJ 710.7 的规定执行; b)采集断面 采集点从左岸至对岸 5 个点。在水深≥3m 的样点,每个采集点采集表、中、 底 3 个样,相应的采集深度分别为该点水深的 0.2、0.5、0.8 倍;在 1m≤水深≤3m 的样点,进 行表层和底层采样;在水深≤1m 的样点,只进行表层采集。每次采集的时间定为 10min,采集 记录表见附录 B; c)样本处理 将采到的鱼类早期资源以及所有悬浮物和碎屑等一起过滤并筛捡。 对观察到的鱼卵、鱼苗用吸管吸取并转移至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计数后逐个培养至稚鱼期 (鳞片及鳍条出现) ,根据鳞式、鳍式、口位、眼、须、头部色素图案等特征进行种类鉴定,并 做好记录,记录表见附录 C。 分别记录各断面每个样本内各种鱼类卵苗的数量及其发育期见附录 D。 对于种类鉴定有疑问的样本,用无水乙醇保存,进行分子鉴定。 5.3.2 产黏性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调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a)主动采集。在水流较缓的水域,利用抄网等网具,在鱼类产卵场及仔鱼、稚鱼的栖息地 进行采集。对以水草为产卵基质的种类,可在标定样方后将水草取出,挑取黏附在水草上的黏 性卵;对以浅水卵石为产卵基质的种类,可标定样方后搬动卵石观察并摘取粘附在表面的卵粒; b)引诱采集。可以通过设置底层网、人工鱼巢采集鱼卵,并按照 HJ710.7 的规定执行。对 于鲤、鲫等产卵于水生植物的鱼类,用水草或棕榈丝扎成束放置在静水或水流较缓的区域,以 吸引鱼类产卵;对于在底质筑巢的鱼类,放置人工鱼礁吸引鱼类产卵; c)其他采集或观察方式。在水质清澈、流速较小、鱼类相对密集的水域,也可以投放水下 机器人或高清水下摄像器材拍摄鱼类活动及底质构成。 5.4 鱼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5.4.1 采样基本方法 4 DB5306/T 73-2021 在河流沿岸带、高山溪流、洞穴水体等区域以流刺网、抄网、撒网、地笼、饵钓等采样方 法,收集鱼类样本。 5.4.2 样本处置与处理 5.4.2.1 采集现场必须布设醒目监测标识。样本测量及处置现场必须布设警戒线或警戒栏,阻 止无关人员进入破坏样本或拍摄影像。 5.4.2.2 样品处置。采集的鱼类样本经麻醉剂处理后就地在阴凉通风处进行生物学测量并记录, 测量过程中通过充氧、换水、降温等操作保持鱼类活体状态。每个种类都拍照并留存图像资料, 并注明采样信息。测量后的个体除选择一定的代表性样本保留外,其它个体置入装有清洁水的 容器待其恢复体力后及时放归采集水体。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鱼类除受伤或死亡 个体外应全部放归水体。 5.4.2.3 标本保存。鱼类体表冲洗干净,进行编号、登记和记录,并系好布标签。将背鳍、胸 鳍、臀鳍和尾鳍适当展开,在 10%福尔马林溶液中平铺浸泡 15 分钟,待各鳍形态固定后,放入 5%福尔马林液中浸泡保存。个体较大者在在处理前须在腹腔中及皮下注入适量(以不引起腹部 明显膨胀为宜)福尔马林以固定内脏器官及肌肉。除须进一步进行生物学检测等特殊需求外, 采集的鱼类标本应全部交由保护区相应县市管护站保存。因特殊需要异地保存标本的,标本保 存机构应向保护区相应管护站报备保存的标本生物学信息。 5.4.2.4 分子材料保存。剪取适量右侧背部肌肉或右侧偶鳍保存组织材料。取材过程中避免互 相污染,每取一个样品后须对器材进行消毒。对剪取的组织和鱼体进行编号,并置于 95%分析 纯乙醇密封保存。 5.4.2.5 鱼类食性材料收集及分析按照 HJ 710.7 的规定执行。 5.4.3 环境数据记录 鱼类采集时应填写环境数据记录表见附录 E。 5.5 声呐水声学调查 5.5.1 监测方法 运用回声探测仪监测鱼类数量与分布,分为走航式和固定式两种: a)走航式:将声呐探测设备的数字换能器固定在船舷,探头放于水面以下 0.5m。利用导航 定位仪确定探测船的坐标位置并记录航行路线。根据探测水域长度、深度、宽度和监测要求可 采用平行式走航探测,比如“Z”和“弓”字形路线,也可采用直线式走航探测,记录表见附录 H; b)固定式:用于监测鱼类通过某一断面的数量和活动规律。根据监测要求和水域形状,选 择断面,固定式探测以有横跨河道桥梁中点为宜。探头完全放于水下一定的深度,确保探头发 射声波面与水面平行。按照 1 次/秒频率进行连续脉冲探测和声学数据采集。 5.5.2
DB5306-T 73-202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段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 鱼类资源 昭通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1 03:30:55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