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30 CCS B 41 DB 42 湖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2/T 1786.2—2021 生猪疫病防控技术 第 2 部分:传染性胸 膜肺炎监测评估技术规程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Swine diseases—Part 2:Code of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 2021 - 12 - 23 发布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 02 - 23 实施 发 布 DB42/T 1786.2—2021 目 次 前言 ................................................................................ III 引言 .................................................................................. 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诊断 ............................................................................... 1 5 预防和治疗 ......................................................................... 3 附录 A(资料性) 病原菌分离鉴定 ....................................................... 4 附录 B(资料性)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聚合酶链式反应 ..................................... 6 附录 C(资料性)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ApxⅣ-ELISA 抗体检测 .............................. 8 参考文献 ............................................................................. 10 I DB42/T 1786.2—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DB42/T 1786《生猪疫病防控技术》的第2部分。DB42/T 1786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伪狂犬病监测评估技术规程; ——第2部分:传染性胸膜肺炎监测评估技术规程。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袁芳艳、田永祥、刘泽文、周锐、何启盖、贝为成、周丹娜、杨克礼、段正赢、 郭锐、刘威、高婷、梁婉。 本 文 件 实 施 应 用 中 的 疑问 , 可 咨 询 湖 北 省 农 业农 村 厅 , 联 系 电 话 : 027-87665821 , 邮 箱: hbsnab@126.com;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系电话: 027-87156122,邮箱:397321935@qq.com。 III DB42/T 1786.2—2021 引 言 猪伪狂犬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每年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健康发 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临床工作经验,通过本文件的制定,建立相关疫病检测、监测及防治技术, 有助于满足猪场对疫病检测、监测工作的需求,提升生猪疫病防控水平。DB42/T 1786拟由以下部分构 成,具体如下: ——第1部分:伪狂犬病监测评估技术规程。目的在于采用的检测技术,监测群体的规模以及监测 频次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 ——第2部分:传染性胸膜肺炎监测评估技术规程。目的在于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检测、预防和 治疗提出相应的规范要求。 本文件为系列文件,目的是针对猪伪狂犬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提出对应检测、监测技术要求。之 后涉及不同病原的检测、监测规定,归为本文件的不同部分。 V DB42/T 1786.2—2021 生猪疫病防控技术 第 2 部分:传染性胸膜肺炎监测评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检测、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行政区域内养猪场(户)和动物疫病防治单位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检测、预 防和治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167 畜禽场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呼吸系统的一种严重的接触性传染病,以急 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性。 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通过DNA互补双链解链、退火和聚合延伸的多次循环来扩增DNA特定序列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采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将待测物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性和定 量测定。 4 诊断 流行病学 发病日龄:各种年龄段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其中以6周~6月龄的猪较为多发。 传染源:发病猪和慢性感染带菌猪是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患猪的支气管,可通过呼吸、咳嗽、喷嚏等方式或经呼吸道传播,也 可以通过运输车辆、饲养或免疫用器具、工作人员等间接传播。拥挤和通风不良可加速传播。 流行特点:多在4月~5月和9月~11月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饲养环境突然改变、密集饲养、 通风不良、气候的突变及长途运输等诱因也可引起本病发生。 1 DB42/T 1786.2—2021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应激程度、环境因素、对病原的易感程度和病原的毒力及其数 量等有关。一般根据病程经过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四种。 最急性型:猪群可在无明显征兆下突然发病或者死亡,疫情发展很快。病猪体温达到41.5 ℃或以 上,沉郁,厌食,常呈犬坐姿势,有时出现短期腹泻或呕吐,早期病猪躺卧时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后期 出现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病猪临死前口、鼻孔有血性泡 沫样分泌物流出。 急性型:在同一猪群或不同猪群内很多发病猪。病猪体温可上升到40.5 ℃~41 ℃,皮肤发红,精 神沉郁,喜卧厌食。严重时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鼻部间可见明显出血。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食欲减退,喜卧, 可能患关节炎、中耳炎、心内膜以及不同部位出现囊肿。 病理变化 病猪有不同程度的肺炎和胸膜炎,大多数为双侧性,肺炎区颜色灰暗,呈实心,切面易碎,胸腔中 有粉红色血样液体。 最急性型:最急性病例胸膜或肺浆膜切面质脆,有时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泡沫状带血色纤维 素性渗出物。 急性型:胸膜和肺浆膜切面呈颗粒状,常见纤维蛋白渗出、纤维素性出血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 在气管和肺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纤维素性渗出。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肺浆膜和胸壁不均匀性增厚,病程较长的病猪可见肺与胸壁高度粘连,胸腔积 液,胸水混浊,有时混有血液;肺脏弥漫性瘀血、出血、水肿和实变;肺部病变常较局限,尤以后叶多 见,呈大小不等的外包结缔组织的结节样病灶。 实验室诊断 4.4.1 病原学检测 4.4.1.1 细菌培养法 病原分离与鉴定可用细菌培养法(见附录A) 4.4.1.2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复合 PCR 检测 主要用于临床诊断与病原监测(见附录B)。 4.4.2 血清学检测 用于猪血清中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抗体(见附录C)。 结果判定 4.5.1 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符合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4.5.2 确诊 非免疫猪确诊方法见4.5.1和见4.4.2,或见4.4.1。 免疫猪确诊方法见4.5.1和见4.4.1。 2 DB42/T 1786.2—2021 5 预防和治疗 管理措施 5.1.1 建立完整的投入品使用记录、免疫记录、疫病诊疗和卫生消毒记录,并能整理归档。 5.1.2 场外人员及车辆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须严格消毒,更衣换鞋。 5.1.3 场区内不能饲养其它动物,不能开展对外诊疗和配种工作,不能带入可能染疫的畜产品。 5.1.4 猪场应有专业兽医人员。 5.1.5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每圈(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出栏后,畜舍要严格进行清扫、冲洗和 消毒,并空圈 14 d 后方可再用。 5.1.6 必须从外场引进种畜时,要确认产地为非疫区。引进后隔离饲养 14 d,进行观察、检疫、监测、 免疫,确认为健康后方可并群饲养。 饲养过程减少转栏和混群次数等避免应激,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遵循猪群全进全出原则。 生猪养殖场生态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空气环境质量及卫生控制请按照NY/T 1167执行。 2 2 2 2 推荐饲养要求:饲养密度(保育猪0.3 m /头、怀孕母猪1.3 m /头、哺乳母猪4.0 m /头、公猪10 m /头), 温度适中(哺乳仔猪29 ℃~33 ℃、保育猪22 ℃~25 ℃、育肥猪19 ℃~22 ℃、哺乳母猪20 ℃~22 ℃、公 2 猪17 ℃~21 ℃),湿度适宜(60%~70%),加强猪舍通风,降低粉尘浓度(仔猪舍不大于1.0 mg/m 、育 2 2 肥猪舍不超过3.0 mg/m 、
DB42-T 1786.2-2021 生猪疫病防控技术 第2部分:传染性胸膜肺炎监测评估技术规程 湖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09 13:16:3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