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16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2443—2021 燕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green control of main pests in oat fields 2021-11-15 发布 2021-12-15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2443—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M/TC 2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乌兰察布市农牧业科学院、鄂尔 多斯市万通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科技咨询评估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东、周洪友、孟焕文、张笑宇、赵远征、王凤梧、徐振朋、孙瑞峰、刘培云。 I DB15/T 2443—2021 燕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燕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品种选择、合理轮作、合理密植与适时晚播、田间管 理、加强有害生物监测、物理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生物、科学用药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燕麦种植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4 粮食作物种子 第4部分 燕麦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绿色防控 green control 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 用农药的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 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3.2 燕麦田主要有害生物 main pests in oat fields 燕麦的主要病原物:黑穗病菌Ustilago spp.、锈菌Puccinia spp.、叶斑病菌Drechslera avenae、 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等;主要害虫:蚜虫Sitobion spp.、黏虫Mythimna separata 等;主要杂草: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野稷Panicum miliaceum L.var.ruderole等。 4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种子质量应执行GB 4404.4的规定。 5 合理轮作 1 DB15/T 2443—2021 选择与油菜、马铃薯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 6 合理密植与适时晚播 根据气候特点,5月下旬适时晚播。有灌溉条件的地块,播种前1周左右浇透水,播前浅耕15 cm。 2 2 适当密植,增大播幅,行距15 cm~18 cm,用种量18 kg/667 m ~20 kg/667 m 。 7 田间管理 出苗前,清除田间多年生杂草和自生麦苗。改善栽培条件,合理水肥,培育壮苗;在燕麦生长过程 中,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田外集中销毁。秋季收获后,及时清除植株残体,减少病 虫害的越冬场所。 8 加强有害生物监测 在燕麦播种后,及时开展田间系统调查,对田间害虫、病害和杂草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做好预测 预报,以确定有害生物的防治适期。 9 物理防治 用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悬挂高度高于植株顶端15 cm~30 cm,并随植株生长高度变化进行调整。 粘虫板规格25 cm×20 cm,用量为30张/667 ㎡~40张/667 ㎡,可根据虫口密度增加或减少。防治黏虫, 采用灯诱、性诱、食诱(包括糖酒醋液方法)诱杀成虫。 10 保护和利用天敌生物 燕麦田周边可种植豌豆、蚕豆等豆科植物,为天敌昆虫补充食物并提供临时栖息场所,增强对燕麦 田害虫的自然控制。 11 科学用药 11.1 防控原则 根据预测预报,在防治适期内优先选用生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以及已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有机合成农药进行防治,应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并配合使用高效植保机械施药。 11.2 种子处理 防控燕麦黑穗病,用2.5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 mL/100 kg种子进行拌种处理,或用种子重量0.5 % 的细硫磺粉拌种,充分拌匀后盖上草袋,放置5小时后立即播种。防控地下害虫和减轻苗期蚜虫为害, 用30 %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200 mL/100 kg种子,或用60 %吡虫啉悬浮剂200 mL/100 kg种子进行拌种 处理。 2 DB15/T 2443—2021 11.3 化学除草 2 播后进行土壤封闭处理,选用450 g/L二甲戊乐灵微胶囊剂,用药量为160 mL/667 m ,用水量为80 2 2 kg/667 m ~100 kg/667 m ,使用高效药械并结合扇形喷头进行均匀喷雾,以控制田间禾本科杂草和阔 叶杂草。 11.4 虫害管理 11.4.1 蚜虫 防治蚜虫,在燕麦苗期喷洒1 %苦参碱可溶性液剂1200倍液,或0.5 %印楝素乳油800倍液;在燕麦 成株期,蚜虫防治指标为500头/百穗,可用0.65 %茴蒿素水剂300倍液,或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均匀喷雾。 11.4.2 黏虫 防治黏虫,在幼虫低龄期,应及早控制其为害;可用1 %苦参碱可溶性液剂600~800倍液或1 %印楝 素微乳剂1000~3000倍液喷雾,也可用25 %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2500倍液或4 %高氯·甲维盐微乳剂 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 11.5 病害管理 11.5.1 红叶病 防治红叶病,以防止蚜虫传播病毒至关重要。在燕麦出苗后的8周内,应及早防治蚜虫。 11.5.2 锈病和白粉病 防治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25 %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20 %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12.5 % 烯唑醇悬浮剂2000倍液,或43 %戊唑醇悬浮剂1500~2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在病害发生严重的田块, 田间病叶率达到10 %以上的,可在第一次用药间隔7 d后,再喷施1次。 11.5.3 叶斑病和炭疽病 防治叶斑病和炭疽病,在发病初期,用25 %丙环唑乳油1500~2000倍液、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36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田间均匀施药,喷施1~2次,间隔7 d~10 d。 3
DB15-T 2443-2021 燕麦田主要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09 07:27:5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