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B 16 DB3302 浙 江 省 宁 波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02/T 136—2018 杨梅重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2018 – 06 – 21 发布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6 – 21 实施 发 布 DB3302/T 136—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宁波市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波市林特科技推广中心、慈溪市林特技术推广中心、余姚市林特技术推广总站、 余姚市杨梅研究开发中心、慈溪市掌起镇农业服务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金土、张同心、唐萍华、徐永江、周和锋、汪国云、陆艇、陈国海。 I DB3302/T 136—2018 杨梅重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杨梅重大有害生物及综合治理技术,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宁波市杨梅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690-2008 地理标志产品 余姚杨梅 GB/T 26532-2011 地理标志产品 慈溪杨梅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重大有害生物 对杨梅生产有严重危害的病虫害。 3.2 综合治理 选择适合杨梅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适当采用混交,以栽培技术为基本措施,协调应用农业、物理、 生物、化学等手段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策略,把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之内,实现病虫害安全有效控制, 保持生态平衡,促进杨梅安全高效生产的管理技术措施。 3.3 农业防治 利用混交、园地清理、整形修剪、设施栽培等杨梅栽培管理技术措施,破坏病虫害生存环境或直接 消灭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3.4 物理防治 利用病虫害发生的特性,运用人工刮(摘)除及诱虫盘、黑光灯、防虫网等物理机械技术措施防治 杨梅病虫害的方法。 3.5 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种群的相互关系,通过保护、释放寄生蜂,应用生物制剂,达到控制杨梅病虫害发生与危 害的方法。 1 DB3302/T 136—2018 3.6 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合成药剂应急防治杨梅病虫害的方法。 4 重大有害生物种类 4.1 病害 杨梅癌肿病、杨梅赤衣病、杨梅褐斑病、杨梅白腐病等。 4.2 虫害 杨梅果蝇、白蚁(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蚧类(柏牡蛎蚧、樟网盾蚧)等。 5 治理原则与方法 5.1 治理原则 以农业防治方法为基础,采用适地适栽、适量混栽方式建园和管理,加强树体培育,增强杨梅自身 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同时,优先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发挥杨梅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促进产业持续高效发展。 5.2 治理方法 5.2.1 农业防治 5.2.1.1 5.2.1.2 5.2.1.3 5.2.1.4 5.2.1.5 5.2.1.6 5.2.1.7 选择适合杨梅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适当采用混交模式。 加强检疫,避免带病、虫苗木引入。 加强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树体抗性。 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清理园地,清除腐烂杂物。 生草栽培。 果实转色后采用避雨栽培,减少果面吸附水。 5.2.2 物理防治 5.2.2.1 利用害虫趋性,诱杀成虫。 5.2.2.2 人工捕杀害虫卵块、幼虫、虫茧(蛹)和成虫。 5.2.2.3 人工刮除病斑,或摘除病枝。 5.2.3 生物防治 5.2.3.1 保护和利用瓢虫类、寄生蜂类、草蛉类、螳螂、蜻蜓和鸟类等天敌。 5.2.3.2 应用生物类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防治病虫害。 5.2.4 化学防治 5.2.4.1 改进喷药技术,提倡低容量喷雾。 5.2.4.2 严格执行化学农药种类使用规定。 2 DB3302/T 136—2018 5.2.4.3 一个生长季一种农药只使用 1 次。 6 重大有害生物治理技术 6.1 杨梅癌肿病 6.1.1 危害特点 杨梅癌肿病主要为害枝干,尤以2年~3年生枝梢受害最重,易造成树势早衰,严重时全树死亡。发 病初期病部产生乳白色小突起,表面光滑,之后逐渐增大,形成癌瘤,表面变粗糙,色泽变为褐色至黑 褐色,质地坚硬;大树发病,树皮粗糙开裂,凹凸不平。病菌主要在树枝上和地面残留枝梢病瘤内越冬, 主要借助雨水、昆虫等传播从伤口或叶痕处侵入。4月底至5月初开始侵染,20℃~25℃条件下,经过30 天~35天潜伏期后出现症状。新癌瘤从5月下旬开始出现,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生最多。 6.1.2 农业防治 6.1.2.1 6.1.2.2 6.1.2.3 6.1.2.4 严格检疫,禁止在病树上采接穗,禁止出售带病苗木。 避免树皮损伤,减少机械伤口。 增施钾肥、有机肥,增强树体抗性。 新梢抽生前剪除有癌瘤的枝条,及时烧毁。 6.1.3 化学防治 3月份~4月份,用刀割除癌瘤,再涂以50倍402抗菌剂,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倍液,或硫酸铜 100倍液等。隔2周,更换药剂再涂一次。 6.2 杨梅赤衣病 6.2.1 危害特点 杨梅赤衣病主要为害枝干,以主枝、侧枝发病较多,引起树势衰弱,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死亡。发 病初期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生粉红色脓疱状物,后在枝干向光面出现橙红色痘疮小疱,散生或彼此相连 成病斑,可布满整个主干及主枝向光面,被害处覆盖一层粉红色霉层。病菌以菌丝在病枝组织中越冬, 由风雨传播,从树干伤口侵入危害。从3月下旬开始发生,5月-6月盛发,11月后传入休眠越冬。此病发 生于降水关系密切,一般土壤黏重,含水量高的杨梅园发病较重。 6.2.2 农业防治 6.2.2.1 6.2.2.2 6.2.2.3 6.2.2.4 改善土壤结构,防止积水。 增施钾肥、有机肥,增强树体抗性。 合理修剪,删去过密的内膛枝和上部大枝,开出“天窗”,保持树体通风透光。 结合冬剪,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6.2.3 化学防治 2月下旬,杨梅叶芽萌动时,用80%石灰浆涂刷枝干。发病初期,用刀刮除病斑,再涂以50倍402抗 菌剂。发病盛期,先用刷子刷净树干,然后涂上5%硫酸亚铁液,或3%波尔多液。隔15天左右,更换药剂 再涂一次。 6.3 杨梅褐斑病 3 DB3302/T 136—2018 6.3.1 危害特点 杨梅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进而使花芽和小枝枯死,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发病后,3年-4年不治 可引起全株死亡。发病开始时,在叶面出现针头大小的紫红色小点,后逐渐扩大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4mm~8mm;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后期病斑中央转变成浅红褐色灰白色,其上散生 黑色小粒点,多数病斑相互联合成较大的版块,致使病叶干枯脱落。病菌在落叶或树上残留病叶上越冬, 5月中旬开始侵染,潜伏期3个~4个月,8月上旬出现新病斑,10月病斑数量增多,10月~11月大量落叶。 6.3.2 农业防治 参照6.2.2。 6.3.3 化学防治 杨梅果实采收前40天和采后各喷一次。药剂用1:2:200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轮换使用。 6.4 杨梅白腐病 6.4.1 危害特点 杨梅白腐病主要为害果实,被害植株30%以上果实腐烂,严重者达70%以上。在果实表面滋生白色霉 状物,导致果实腐烂。病菌在腐烂果或土中越冬。该病发生与水分关系密切,果实成熟期雨水越多,杨 梅成熟度越高,发病越严重。 6.4.2 农业防治 6.4.2.1 6.4.2.2 6.4.2.3 6.4.2.4 清园,减少病源。 增施有机肥、钾肥,增强树势。 在果实转色期架设避雨设施,采摘结束后拆卸。 及时采收,轻采轻放,减少果实损伤。果实采后,及时包装,采用低温冷链贮运。 6.4.3 化学防治 杨梅果实采收前40天,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6.5 杨梅果蝇 6.5.1 危害特点 危害杨梅的果蝇主要是黑腹果蝇。杨梅果蝇主要危害杨梅果实,当果实由青转黄,果质变软后,成 虫产卵于肉柱间,以幼虫蛀食果实。受害果面凹凸不平、果汁外溢,品质变劣。杨梅果蝇周年发生,杨 梅成熟季节,大量转移到杨梅园中危害。 6.5.2 农业防治 清除杨梅园内腐烂杂物。及时清理落果。选择成熟期早的品种。 6.5.3 物理防治 6.5.3.1 糖醋液诱杀 4 DB3302/T 136—2018 从杨梅果实进入硬核期前开始,用糖醋液(糖:醋:黄酒:水比例为6:3:1:10)诱杀成虫,以 黄色诱虫盘装糖醋液置于杨梅园内,宜放在树体附近的平坦处,每亩放10处-15处,每3天更换一次糖醋 液。 6.5.3.2 防虫网防治 杨梅成熟前10天,用竹竿搭架,用40目防虫网物理隔离杨梅树,树体与网间隙0.5m~1m。 6.5.3.3 特异性黑光灯诱杀 用波长为380nm~445nm的黑光灯诱杀成虫,每50亩设置1盏,高度以2m~2.5m为宜,开灯时间为上 午7:00~9:00和下午16:00~18:00。 6.5.4 生物防治 5月下旬开始,每3天释放一次杨梅果蝇寄生蜂(蝇蛹金小蜂、蝇蛹佣小蜂),释放密度130头~150 2 头/667m 。释放时间以晴天上午7:00~9:00和下午16:00~18:00为宜。在杨梅果蝇发生高峰期,增加 释放次数。 6.6 白蚁 6.6.1 危害特点 危害杨梅的白蚁主要是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白蚁蛀蚀杨梅根颈及树干木质部,并修筑孔道, 使树体严重受伤,阻碍养分、水分输送而致树势衰弱或树体死亡,老树树干受害尤为严重。4月~10月 为活动危害期,5月~6月有翅蚁繁殖分飞,11月至翌年3月为越冬期。 6.6.2 农业防治 及时挖去树桩及死树,减少蚁源。 6.6.3 物理防治 6.6.3.1 点灯诱杀。5 月~6 月闷热天气的傍晚,利用有翅蚁分飞出巢时的趋光性,点灯诱杀成虫。一 般杨梅园每隔 50m~60m,设立 1 盏频振式杀虫灯,开灯时间以晴天晚上为宜。 6.6.3.2 挖掘蚁巢,或向巢穴灌水,消灭蚁群。 6.6.4 化学防治 6.6.4.1 堆草诱杀。在白蚁危害区域,挖掘深 20cm、边长 50cm 的浅穴,用嫩草覆盖,喷 48%乐斯本乳 油 1000 倍液或 5%锐劲特悬浮剂 1000 倍液,里面加入 1%红糖,上覆塑料薄膜,并盖土,引诱工蚁取食。 6.6.4.2 蚁路喷药。气温在 20℃以上时,在白蚁危害区域,寻找其用泥土筑的蚁路,发现白蚁后,喷 5%锐劲特悬浮剂 1000 倍液,使其带药返巢,传至其他白蚁而
DB3302-T 136-2018 杨梅重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宁波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0:47:1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