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1.220 B 41 DB1303 秦 皇 岛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303/T 286—202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技术规程 2020 - 11 - 25 发布 秦皇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11 - 28 实施 发 布 DB1303/T 286—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秦皇岛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芮萍、张珍珍,关景林,宋涛、叶云鹏、严世杰、焦桂华、马增军、刘谢荣。 I DB1303/T 286—202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术语和定义、诊断和防治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秦皇岛地区生猪饲养场(户)和动物诊疗单位对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和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7824.2 规模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NY/T 537 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诊断技术 NY 5030 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 无公害食品 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SN/T 1447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检疫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诊断 4.1 病原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为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有荚膜和鞭毛。根据荚膜多糖 和LPS的抗原性差异,目前将APP分为15个血清型,其中血清1型和5型又分为 1a、1b及5a、5b两个亚型。 根据对辅酶Ⅰ(NAD)的依赖性,又分为生物Ⅰ型和Ⅱ型,Ⅰ型依赖NAD,包括1~12及15型,Ⅱ型不依 赖NAD,包括13、14型。其中血清1、5、9和11型的毒力最强,3和6型毒力低。 流行特点 4.1.1 发病日龄 各种年龄猪均易感,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 4.1.2 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末秋初或冬末春初时较易发生。 4.1.3 传染源 1 DB1303/T 286—2020 病猪和亚临床感染带菌猪。 4.1.4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直接接触或短距离的飞沫传播; ——远距离可通过污染的工具和饲养人员的衣服、靴子以及漂浮于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 ——小啮齿类动物和鸟也可能传播此病; ——引种使不同猪群间传播; ——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 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 4.2 临床症状 4.2.1 最急性型主要表现为: ——发病突然,体温高达 41.5℃,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血液循环衰竭,在鼻、耳、腿和躯体末稍表现发绀,很快死亡; ——有的病例看不到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通常于口腔和鼻孔流出大量的血色分泌物。 4.2.2 急性型主要表现为: ——呼吸髙度困难,张口呼吸,严重腹式呼吸,呈犬坐姿势,体温可达 40.5~41℃,表现精神沉 郁,拒食; ——死亡前鼻孔流出大量带血泡沫状液体。 4.2.3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 ——在急性症状消失之后,往往转成亚急性或慢性型。此期很少有发热或者不发热; ——见咳嗽、喘气,运动时更加明显,生长不良。 4.2.4 其他表现为: ——流产,尤以 SPF 猪群多见;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3 型菌株感染多为慢性型经过,且并发关节炎、心内膜炎及不同部位的脓肿。 4.3 病理剖检特征 4.3.1 本病的病变仅出现在胸腔的组织器官。肺炎病变大多为双侧性、局灶性,病变在膈叶为主,往往 涉及心叶和间叶,病变部与健部界限清楚。 4.3.2 最急性型病理剖检特征为: ——以泛发性纤维素性出血性胸膜肺炎病变为主要特征; ——有败血症变化,肺脏严重充血、出血,呈暗红色,膨大; ——肺病变组织脆弱易碎,往往切面不整,流出大量血色液体,胸腔中有大量的血色液体。 4.3.3 急性型病理剖检特征为: ——肺脏严重出血,呈暗红色,肿胀实变,肺脏切面迅速渗出血液; ——气管和支气管充满泡沫样血色黏液分泌物,胸腔中有血色液体。 4.3.4 慢性型病理剖检特征为: ——最常见在膈叶上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结节,周围包有结缔组织形成的厚包囊,坏死结节有的在肺 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 ——剖检见严重的心包炎,心内膜有出血点。肺脏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或者与胸壁粘连,或 2 DB1303/T 286—2020 者肺脏表面和实质有脓性病灶。 4.4 病原学诊断 4.4.1 病料采集 病料采集方式如下: a) 活体病料采集:用棉拭子伸入鼻腔采集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立即送回实验室; b) 死后病料采集:无菌采集具有典型病变的肺组织、胸水、鼻及气管渗出物,立即接种培养基或 送回实验室; c) 样品运送:采集的样品,应在 4℃条件下,24 h 内送回实验室。 4.4.2 涂片镜检 涂片作常规革兰氏染色镜检,APP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极着染略深的小球杆菌或纤细杆菌。继代 培养中呈明显多形态,幼龄培养物中偶有成丝状。 4.4.3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将病料接种到TSA++培养基,置于5% CO2环境37℃培养18~24 h(烛缸培养亦可),观察细菌 的生长情况。分离菌在TSA++培养基平板上长出圆形、表面光滑、灰白色半透明的水珠样菌落。 4.4.4CAMP(第一次出现,应写全程,或者是在缩略语中表明)试验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在7%鲜血琼脂平板中央划一条直的接种线,然后在线的两侧距离3 mm~5 mm处垂 直划线接种每个待检培养物,37℃培养18 h~24 h,两种细菌交界处形成箭头状的溶血区为CAMP试验阳 性。 4.5 血清学诊断 4.5.1 ELISA 试验 用针对ApxIV毒素建立的ELISA鉴别诊断试剂盒,具体试验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4.5.2 改良补体结合试验 操作程序参照 NY/T 537-2002进行。 4.6 PCR 诊断 4.6.1 引物 参考 BosséJT等设计的APP Apx IV 通用检测引物,上游引物5'- TTATCCGAACTTTGGTTTAGCC -3', 下游引物5'- CATATTTGATAAAACCATCCGTC-3'。扩增目的片段长度为418 bp。 4.6.2 模板制备 挑取APP单菌落于20 μL灭菌生理盐水中,在旋窝震荡仪上轻径混匀后作为PCR反应模板。 4.6.3 PCR 扩增体系 反应总体积为15 μL,其中 2×Taq master Mix 7.5μL,10μmol/ L上、下游引物各1 μL,DNA模板 2.0μL,灭菌双蒸水3.5 μL。 3 DB1303/T 286—2020 4.6.4 PCR 反应程序 95℃ 5 min,95℃ 30 s,55℃ 30 s,72℃ 45s,30个循环,72℃ 5 min。取6 μL PCR 扩增产物, 置于1%琼脂糖凝胶中80 V电泳25 min检测。 5 防治 5.1 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及“两点式”或“三点式”饲养方式,如需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时,应进 行血清学检测,避免引进阳性种猪,做好引种及猪群转出隔离。严格控制场内外人员出入;车辆应专车 专用,彻底消毒;猪舍及环境应定期消毒,每次消毒要全面、彻底、不留死角,保证药物浓度和药物作 用时间。 5.2 加强饲养管理 按 GB/T 17824.2执行,减少断奶后混群和转栏的频率,尽可能做到保育阶段的全进全出;注意猪 群密度合理、猪舍良好通风;减少人员串栏引起的交叉传播。 5.3 免疫预防 疫苗接种是生产中控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有效手段。根据本地区流行菌株的血清型,选择多价灭 活疫苗进行免疫。 5.4 药物防治 5.4.1 对于发病的猪场,最好分离致病菌,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有针对性进行防治。 5.4.2 在治疗过程中所有药物的使用应符合 NY 5030-2006、NY 5031-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兽药质量标准》的规定。 4 DB1303/T 286—2020 附 录 A(附录应在正文中提及) (规范性) 培养基配置 A.1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培养基) 称取38 g TSA培养基于1L蒸馏水中,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121℃灭高压菌15 min后,冷却至50℃ 后倒平皿。 A.2 TSA++培养基 称取38 g TSA培养基于1L蒸馏水中,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121℃灭高压菌15 min后,冷却至55℃, 加入10 μg/mL NAD和5%小牛血清混匀后倒平皿。 —— —————————————————— A 5
DB1303-T286-202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技术规程 秦皇岛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08:48:0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