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16 备案号:41687-2014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270—201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14 - 03 - 03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03 - 15 实施 发 布 DB63/T 1270—2014 前 言 本规范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规范由青海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西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瑞、于春梅、钱晓澍、张京峰。 I DB63/T 1270—201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虫情监测、防控对策、防治技术措 施(检疫措施、营林措施、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防治效果检查等综合防治技术。 本规范适用于对黄斑星天牛的监测和综合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国务院) 黄斑星天牛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黄斑星天牛 鞘翅目叶甲总科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星天牛属,主要危害多种杨、柳、榆科等树种。主要以幼虫蛀 食木质部,树木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早衰,降低木材利用价值。 3.2 标准地 为准确调查黄斑星天牛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 3.3 标准株 标准地内被选取用做系统调查的树木。 3.4 虫口密度 平均每株寄主树有天牛幼虫的数量。实际调查时可按天牛幼虫的新鲜排粪孔计算。 1 DB63/T 1270—2014 3.5 羽化孔 黄斑星天牛成虫羽化后由蛹室穿出树干的圆形的孔洞。 3.6 刻槽 黄斑星天牛雌成虫产卵时在树干上咬一长13mm—15mm的扁圆形的刻痕。 3.7 预防区 指未发生天牛的区域或以前有零星发生但经治理目前没有发生的地区。 4 虫情监测调查 4.1 踏查 每年在春季越冬虫态开始活动时或秋季落叶后越冬前进行。主要沿铁路、公路、林网、村镇周围, 特别在车站等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厂等周围,每5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踏查时观察寄 主树种是否有成虫羽化孔、产卵刻槽、细木丝。记录表参见附录C。 4.2 标准地调查 4.2.1 标准地和标准株的设立 2 在已发生黄斑星天牛的区域,设立适当数量的固定地标准地或临时标准地。一般每13.33hm 片林或 2 33.33 hm 片林设一块标准地。每个标准地内的寄主树不少于200株。若固定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 林分另设辅助性标准地进行观察。每块标准地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20株—50株,做好标记,进行有虫 株率、危害程度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D。标准株一般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Z”字形法取样。标 准地调查时,对每一株标准株进行详查。 4.2.2 调查方法 分别在黄斑星天牛的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进行调查,确定不同虫态的出现时期。记录表参 见附录E。 a) 卵期调查:在产卵高峰期后,在标准株上一次性标记当年新刻槽数 100 个~200 个。于标记 30 天后调查新刻槽卵孵化情况(刻槽上有粪屑排出视为卵已孵化)。 b) 幼虫期调查:3 月下旬,在标准株上一次性标记黄斑星天牛幼虫排粪孔 100 个。每 5 天~7 天 一次调查每个标记的排粪孔是否有木屑或小细木丝排出(幼虫蛀入木质部)。 c) 蛹期调查:从 5 月下旬起,每 5 天~7 天一次调查每个标准株上的大幼虫排粪孔,当不再往外 排出大木丝时视为化蛹。 d) 成虫期调查:在前述选取的 20 株标准株中,6 月下旬—9 月下旬,每 5 天~7 天一次调查每株 树上新羽化孔(成虫羽化)出现的时间、数量。 4.3 天牛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根据LY/T 1681,以幼虫为调查阶段,黄斑星天牛发生危害程度见下表。 2 DB63/T 1270—2014 表1 5 有虫株率 轻度 中度 重度 成灾 (%) 5-9 10-20 21-30 31 以上 防控对策 5.1 轻度发生区 该区域以拔点除源、治点保面为主。对较小范围的孤立发生的虫害木进行强度卫生伐、截伐(包括 打侧枝、平头)。辅以其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5.2 中度及重度发生区 该区域全面施以药剂防治,同时辅以人工、物理等其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5.3 成灾区 对虫口密度在15头以上/1米干(枝)的成过熟林的林木,以及重度危害的衰弱木、濒死木进行强度 卫生伐、截伐的基础上进行毛白杨伐根嫁接、营造混交林。同时,做好虫害木管理及除害处理。对中幼 龄林、景观林以药剂防治为主,同时辅以人工、物理等其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5.4 预防区 此类地区以虫情监测为主,做到及时发现虫情及时防治。 6 防治技术措施 6.1 检疫措施 黄斑星天牛检疫范围包括来自发生区的寄主原木(含板材、方材)、苗木及带有活体的包装材料等。 检疫时发现的带虫苗木、带虫原木、方材及其它带虫物体时,应及时进行检疫除害处理,处理合格后凭 《植物检疫证书》调运。黄斑星天牛检疫操作办法按国家林业局《黄斑星天牛检疫技术操作办法》执行。 6.2 营林措施 主要为清理虫害木、毛白杨伐根嫁接及营造抗虫混交林。 6.3 物理措施 6.3.1 人工捕捉 在成虫羽化盛期(7月中旬—8月下旬),组织人力震落成虫进行人工捕捉。 6.3.2 砸卵 8月—9月,对准产卵刻槽部位,使用木槌或橡皮锤等锤击皮下天牛卵、初孵小幼虫。 6.4 药剂防治 6.4.1 打孔注药 4月—7月向树体注入具内吸性的药剂如20%吡虫啉原液、40%久效磷原液或5倍液等,防治幼虫和成 虫。 3 DB63/T 1270—2014 6.4.2 药棉堵孔 4月—7月,将蘸有50%杀螟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等药剂的棉花球塞入幼虫排粪孔以毒杀幼 虫。 6.4.3 药剂喷雾防治 在黄斑星天牛成虫羽化期(7月中下旬—9月上旬)进行药剂常量喷雾防治,一般在成虫羽化前或初 期喷一次,30天至50天在喷一次。 6.5 生物防治 保护和招引啄木鸟。保护枯朽的树木、有鸟巢穴的立木,人工挂放鸟巢,增加啄木鸟的种群数量。 7 防治效果检查 7.1 检查内容 以被害株率、虫口密度、防治前后刻槽数量的降低情况表示防治效果。 7.2 检查时间 药剂防治效果调查,幼虫在防治后2周—3周进行,成虫在防治后30天—50天进行。 7.3 检查方法 7.3.1 防前防后调查 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性林分设置标准地,按4.2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内随机选择20株—50株作为标 准株并标记编号,对四旁绿化及防护林带每隔100株—300株选1株调查。用肉眼或望远镜观察是否有黄 斑星天牛产卵刻槽和幼虫排出的新鲜木丝。防治前和防治后分别统计标准地有虫株数和虫口密度(幼虫 新鲜排粪孔数量)、死亡率以及防治前后产卵刻槽数量。记录表参见附录I. 在未进行防治的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发生情况接近的林分设立对照区,在对照区调查有虫株率和虫 口数量(幼虫新鲜排粪孔数量)。 S M  100% ..................................... (1) Z 式中: S:虫口密度; M:调查有虫数; Z:调查总株数。 7.3.2 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P1  M N  100% ................................... (2) M 式中: P1: 防治死亡率; M: 防前幼虫数; N: 调查幼虫数。 4 DB63/T 1270—2014 P P1  P 2  100% ................................... (3) 1  P2 式中: P:校正死亡率(防治效果); P1:防治死亡率; P2:对照死亡率。 X  A- B  100% ..................... (4) A 式中: X: 刻槽减退率; A: 防治前刻槽数; B: 防治后刻槽数。 5 DB63/T 1270—2014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识别特征 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隶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 A.1 成虫 体长l6—39毫米,体色漆黑有紫铜色光泽,雌虫较雄虫阔长。鞘翅面有微小而稀疏刻点,翅面布有 大小不一的黄色毛斑,毛斑的排列约可分为横向5排,常以2、3、4排的中斑(鞘翅中间的大斑)较明显而 稳定,其他斑则因个体的不同时隐时现,变异较大。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较大的侧刺突。触角l2节, 雄虫常超过体4~6节.雌虫超出2—3节,柄节端部关闭式,第三节最长,其余各节依次递减,足之跗节, 胫节(上段),腿节常被有蓝色细毛。 A.2 蛹 黄白色,近羽化时体色变深,长28—40毫米,体形以成虫,头部倾于前胸下。触角呈发条状,由两 侧卷曲于腹面。腹部可见第九节,以第七、八节最长。 A.3 幼虫 成熟时体长45—5O 毫米,l3节,前胸节宽大,背板较平,呈梯形,硬化部前缘有l对深色的波状纹, 第4—10节背面各有一长圆形的步泡突。 A.4 卵 乳白色,长卵形,约2×6 毫米。 6 DB63/T 1270—2014 BA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发生特点 B.1 主要寄主及危害特点 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主要寄主植物有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e)、青杨(Populus cathayana)、 大官杨(Populus dakuanensis)、合作杨(Populus× xiaozhuanica cv. "Opera")、河北杨 (Populus hopeiensis) 、 冬 瓜 杨 (Populus purdomii) 、 欧 洲 大 叶 杨 (Populus candicans) 、 北 京 杨 (Populus beijingens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榆属(Ulmus)、 柳属(S

pdf文档 DB63-T 1270-201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3-T 1270-201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1 页 DB63-T 1270-201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2 页 DB63-T 1270-201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青海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6 22:35:54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