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B 30/39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1266—2012 山药栽培技术规范 Rhizoma dioscoreae cultura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2 - 07 - 23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10 - 20 实施 发 布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山药栽培技术规范 DB35/T 1266—2012 * 2012 年 8 月第一版 2012 年 8 月第一次印刷 DB35/T 1266—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农业区划研究所、福建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明溪县种子管理 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力群、黄曦、黄佳佳、邱昌颖、张瑜、庄学东、邓汉伦。 I DB35/T 1266—2012 山药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以及产地环境,生产管理措施, 病虫害防治,采收,分级、包装、运输与贮藏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合山药标准化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1065-2006 山药等级规格 术语和定义 NY/T 391-2000、NY/T 393-2000 、NY/T 1065-200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药栽子 山药块茎靠近藤蔓端具隐芽的一段繁殖材料。 3.2 山药段子 山药块茎按8 cm~10 cm长度切割成段的繁殖材料。 3.3 山药余零子 山药叶腋间着生可用作繁殖材料的气生块茎。 4 4.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要求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2000的规定。 4.2 园地选择 1 DB35/T 1266—2012 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在100 cm以下、排灌便利、土层中无黏土夹层或硬土石块,肥沃疏松的砂壤 土或壤土为种植基地。 5 生产管理措施 5.1 种植时间与品种选择 5.1.1 种植时间 霜期结束后即可种植(通常在3月中旬~4月下旬)。 5.1.2 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优质、丰产、商品性好,适应市场的品种。 5.2 整地 沿南北走向间隔100 cm~150 cm,开挖深沟,起垄做畦,沟宽20 cm~40 cm,深60 cm~100 cm, 畦高20 cm~40 ㎝,畦宽60 cm~80 ㎝,并挖好环田排水沟。 5.3 播种 5.3.1 种块准备 种块依品种不同而异,一般有3种:一是山药栽子(俗称龙头),二是山药段子,三是山药余零子。 5.3.1.1 山药栽子 在采收山药时切取山药栽子,保留长度15 cm,放在室内通风处晾1周左右,促进断面伤口愈合。存 放在干燥阴凉处,一层栽子覆盖一层湿润的河砂,砂的含水量以手握之成团、松开即散为宜,交替放 3~5层,后覆盖稻草,保持温度在0 ℃以上。 5.3.1.2 山药段子 选择表皮无破损、粗细均匀、无病虫害、肉色洁白的块茎作种。在种植前2O d~25 d将作种的块茎 分切,种块重量不宜少于50 g。分切山药段子应选在晴天,刀面用75 %酒精消毒,分切时注意保留每块 段子上的皮层并在切口一端蘸上石灰粉或草木灰杀菌,或用50 %多菌灵500倍液浸种15 min,捞出晾干, 存放于阴凉通风处,应注意区分上下端,以便种植,待切面愈合后下种。建议种块催芽后定植。 由于各部位的优势不同,切块时应有所区别,分别堆放,分区栽培,靠近藤蔓的块茎顶端切块可以 小一点,一般在50 g左右,中、下部位的在70 g~80 g之间。 5.3.1.3 山药余零子 在9月~10月间山药余零子成熟时,选取大的作种,与砂土混合,贮于干燥阴凉处,此法可对山药 进行更新复壮。在种植前15 d~20 d,应对余零子进行催芽处理,将余零子埋于湿砂中,保持 20 ℃~30 ℃,当萌芽率达80 %以上时,挑选其中较茁壮的幼苗移植大田。 5.3.2 定植期 霜期结束、地表5 cm处地温稳定在12 ℃以上时,开始定植。 5.3.3 2 定植密度 DB35/T 1266—2012 2 行距100 cm~130 cm,株距10 cm~15 cm,一般每667 m 种植3 300~4 000株。 5.3.4 定植方法 山药种块经催芽后,采用高畦、高垄或打洞方法种植。高畦、高垄种植前在中央开10 cm深的沟, 施少量的种肥(腐熟有机肥),并将种肥与表土充分混合后,放入种苗,耙平畦面;打洞种植利用长约 140 cm、直径2 cm左右的铁棒或打孔机打洞,按株距10 cm~15 cm,垂直打洞,洞深约100 cm,将种苗 芽朝上,放于孔洞中,覆土6 cm~8 cm。 移栽应在晴天下午进行,经育苗处理的种块在栽植后应立即浇定根水,并覆盖稻草。 5.4 田间管理 5.4.1 适时搭架 山药蔓长 10 cm 左右时,用竹竿每 2~3 株插一根搭成人字架或篱笆架,架高 200 cm 以上,每株选 留 1 条强壮枝蔓,引蔓上架,及时摘除基部侧枝。 5.4.2 水分管理 茎叶进入旺盛生长期(出苗后40 d~50 d以后)灌“跑马水”,多雨季节及时排水。 5.4.3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应在早期进行,要求浅耕,只将土壤表面锄松即可。 5.4.4 施肥 5.4.4.1 基肥 2 一般每667 m 施腐熟有机肥2 000 kg~2 500 kg、过磷酸钙40 kg~45 kg、15-15-15 硫酸钾型三 元复合肥4O kg~5O kg。 将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匀后沟施或穴施。 5.4.4.2 追肥 2 每667 m ,5月~6月施尿素10 kg~15 kg,6月~7月施15-15-15 硫酸钾型三元复合肥30 kg~40 kg, 8月中下旬施硫酸钾20 kg。 6 病虫害防治 6.1 山药主要病虫害 山药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枯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 主要害虫有:红蜘蛛、金龟子幼虫、蝼蛄、斜纹夜蛾等。 6.2 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 治为辅”的无害化控制原则,科学合理防治,保证生产安全质优的山药产品。 6.3 农业防治 3 DB35/T 1266—2012 a) b) c) d) e) f) g) 6.4 实行一年以上的水旱轮作; 阴雨天注意排涝; 推行深耕和高垄栽培,增加通透性,避免株间郁蔽高湿; 采收后将留在地上的病残体,集中烧毁,并深翻减少越冬菌虫源; 选用良种种块,培育无病虫壮苗; 2 在种植前每 667 m 用 10 kg 生石灰撒在开好的种植沟上,再放种块; 搭架用的材料,如多年使用,应先进行消毒。 物理防治 用杀虫灯等诱杀和驱避害虫。 6.5 生物防治 利用杀螟杆菌、白僵菌、苏云菌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有关害虫;使用硫酸链霉素和农用链霉素防治 细菌性病害。 6.6 化学防治 加强田间病虫害的调查,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进行化学防治。防治时注意化学药剂和生物药 剂交替使用,以减少病虫抗药性的产生。选用的药剂必须用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并严格按照NY/T 393-2000规定执行。 7 采收 7.1 采收时间 商品山药可根据市场需求,从8月中旬开始陆续采收,直至翌年4月。 7.2 采收方法 在畦的一侧挖约30 cm宽的沟,用铲子沿着山药两边铲除根旁泥土,直到沟底见到山药根状块茎尖, 然后握住山药栽子上端,铲断侧根和山药栽子贴地表层的根系,将完整的山药取出。 8 分级、包装、运输与贮藏 8.1 分级和包装 分级和包装按NY/T 1065-2006规定实施。 8.2 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和通风散热。 8.3 贮藏 山药贮藏适宜温度为2 ℃~4 ℃,相对湿度为65 %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35-T 1266-2012 山药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1266-2012 山药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1266-2012 山药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1266-2012 山药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6 09:25:30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