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30 B 40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 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2014 - 09 - 19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4 - 10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1847—2014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固定监测点建设 .................................................................... 1 5 样方设置 .......................................................................... 2 6 地面调查 .......................................................................... 3 7 调查数据整理 ...................................................................... 4 8 调查数据的应用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标示牌的制作与安装 .............................................. 5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样方布局 ........................................................ 6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调查表格 ........................................................ 7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调查与记录方法 ................................................. 13 I DB51/T 1847—2014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绪校、唐川江、周俗、张新跃、谢红旗、刘勇、严林、鲁岩、严东海、侯众。 II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项目生态效益固定监测点建设、地面监测等方法和技术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川西北高寒牧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51/T 939—2009 草原资源遥感监测地面布点与样方测定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固定监测点 Fixed monitoring points 为了监测、评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效果,在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的草原 区,设定的一定范围的区域,长期、定期开展地面监测工作,获取草原植被和生态恢复状况信息。 4 4.1 固定监测点建设 固定监测点选点 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的主要项目区内,综合考虑当地的植被、自然条件、地理环 境及交通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草原区作为固定监测点。监测点内尽量避免有河流、道路、村庄等存 在,监测点边缘离公路或河流500m以外。监测点选点的其它要求参照DB51/T 939—2009中“4.1选点” 执行。 4.2 固定监测点数量 根据县境内草原面积、项目实施面积的大小,考虑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各县固定监测点的数量,每 个县最少1个固定监测点。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范围涉及境内整个草原区,一般情况下,全 2 2 2 县天然草原面积<100,000hm 时,设1个固定监测点;100,000hm ≤全县天然草原面积<333,000hm ,设 2 2 2 2个;333,000万hm ≤全县天然草原面积<667,000hm ,设3个;全县天然草原面积≥667,000hm ,设4个。 4.3 固定监测点面积 1 DB51/T 1847—2014 2 固定监测点面积≥1500hm ,依据地形,可设为圆形(半径约2200m),正方形(边长约3900m)或 多边形。 4.4 固定监测点间距 县境内各固定监测点尽量分散,相邻两个固定监测点的间距应≥10km。 4.5 监测区设定 4.5.1 监测区类型 每个固定监测点内设3个监测区,分别代表禁牧区、草畜平衡区和严重退化草原区。禁牧监测区: 选择禁牧条件好、植被状况中等的草原区域;草畜平衡监测区:选择放牧利用强度中等、草原植被状况 较好的草原区域;严重退化草原监测区:选择在板结地、毒害草地、鼠虫害地、沙化草地等严重退化草 原区域。 4.5.2 设置方法 同一个监测点内各监测区尽量集中设置,若草原分布不连片,监测区可分散设置,但同一个监测区 不能分块。监测区确定后不能任意变换。 4.6 标示牌设立 每个监测区安装1个标示牌,设在离公路近的一端。标示牌参考尺寸:1m×0.52m×0.2m,用混凝土 或石材制作,地下埋设0.5m左右。标示内容为:项目名称、监测类别、建立单位和日期。标示牌的制作 与安装方法见附录A。 5 样方设置 5.1 样方布局 样方尽量在监测区内均匀分布,样方间距≥250m。样方布局方法见附录B。 5.2 5.2.1 样方类型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 2 样地内只有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植物,布设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 ,若监测区内植被分布呈斑 2 2 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到2m 或4m 。每个监测区设30个样方。此类样方判定依据:一般草本 高度为0.8m以下、半灌木及矮小灌木高度为0.5m以下,且不形成大株丛。 5.2.2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 2 样方内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且数量较多或分布较为均匀,布设样方的面积为100m 。每个监 测区设10个样方。此类样方判定依据:高大草本的高度一般为0.8m以上,灌木高度一般在0.5m以上,植 物通常形成大的株丛,有家畜不能直接采食的枝条。若灌木或高大草本分布稀疏,只调查草本、半灌木 及矮小灌木。 5.2.3 2 鼠、虫害样方 DB51/T 1847—2014 2 2 鼠害样方面积一般为666.67m (1亩),每个监测区设10个样方。虫害样方面积一般为1m ,每个监 测区设30个样方。 5.2.4 沙化草原样方 2 沙化草地布设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 ,若监测区内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 2 2 到2m 或4m 。每个监测区设30个样方。 5.2.5 退化草原样方 退化草原样方包括毒害草滋生草原样方、板结化草原样方和鼠荒地样方等,主要侧重于植被状况调 2 2 2 查,布设样方的面积一般为1m ,若监测区内植被分布呈斑块状或者较为稀疏,应将样方扩大到2m 或4m 。 每个监测区设30个样方。 5.3 样方形状 2 依据地形和植被特征设计样方形状。100m 样方一般可设为10m×10m的正方形、20m×5m的长方形或 2 2 2 半径约5.64m的圆形。1亩鼠害样方可设为半径约14.57m的圆形。虫害样方可设为1m 、2m 或4m 的矩形, 2 一般用1m 的取样器设样方。 6 地面调查 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草原植被和生态状况信息,进行记录、描述,并拍摄照片。 6.1 样方特征调查 样方基本特征按附录C“C.1 样方基本特征调查表”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1 样方特 征调查方法”。 6.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 按附录C“C.2 草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表”内容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2 草 本、半灌木及矮小灌木草原样方调查方法”。同时调查上述6.1条内容。 6.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 按附录C“C.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表”的要求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 “D.3 具有灌木及高大草本植物草原样方调查方法”。同时调查上述6.1条内容。 6.4 鼠虫害样方调查 按附录C“C.4 草原鼠虫害野外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4 鼠虫害样方 调查方法”。 6.5 沙化样方调查 按附录C“C.5 草原沙化样方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5 沙化草原样方 调查方法”。同时调查上述6.1条内容。 6.6 家畜补饲情况调查 3 DB51/T 1847—2014 通过入户访问获取草食家畜补饲饲料结构。调查的农、牧户应涵盖: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大、 中、小的养殖规模,放养、舍饲和半舍饲的养殖方式。按附录C“C.6 家畜补饲情况入户调查表”内容 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方法见附录D“D.6 家畜补饲情况调查方法”。 7 调查数据整理 地面调查数据经整理、审核后,集中保存和管理。纸质表格一般要录入计算机,录完后按类别和次 序归档;电子化数据和数码相片要规范格式和内容,完成数据的上报、统计分析后,进行存盘、备份, 确保数据安全。 8 调查数据的应用 8.1 生态效果初步评价 通过地面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初步评价特定区域内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的生态效果。 一般通过项目区内外、项目实施前后草原植被各项指标的变化,反映该项目局部植被和生态的恢复状况。 8.2 整体效果评价 项目整

pdf文档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四川省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1847-2014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生态效益地面定点监测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5 10:12:12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