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3.020.01 Z06 DB11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 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Ecological monitoring guidelines for streams in mountainous area 2015 - 01 - 28 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05 - 01 实施 发 布 DB11/T 1174—2015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生态监测要素....................................................................... 2 5 监测点布设......................................................................... 2 6 采样............................................................................... 2 7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 4 附录 A(资料性附录)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方法 ........................................ 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山区河流生态监测记录表 ............................................ 8 参考文献............................................................................. 12 I DB11/T 1174—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水务局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水文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进怀、段淑怀、叶芝菡、吴敬东、陆大明、毕勇刚、袁爱萍、李京辉、黄振 芳、王奋忠、杨华、胡宗明、贺鸿文、杨元辉、路炳军、常国梁、彭海燕、刘金瀚、化相国、杨坤、阳 文兴、宿敏、张超、刘佳璇、包美春、胡晓静、尹玉冰、焦一之、李世荣、张满富、苏利茂、贾瑞燕、 季吉、王光武、赵宇、孙迪、苏醒、钟莉、刘大伟。 II 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区河流生态监测的要素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山区河流的监测与生态恢复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山区河流 streams in mountainous area 分布在海拔100米以上区域的河流。 3.2 维管束植物 vascular plants 水域和陆域大型高等植物的总称,包括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 3.3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 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s 生命周期的全部或至少一段时期聚居于水体底部的大于0.5mm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 3.4 浮游植物 phytoplankton 水中悬浮生活的植物群落,通常指浮游藻类。 3.5 入侵植物 invasion plants 繁殖力强且易大面积扩散的外来植物物种。 1 DB11/T 1174—2015 3.6 保护植物 protected plants 分布较局限、居群数量很少,或属于某地特有的植物物种。 4 生态监测要素 4.1 生物要素 4.1.1 4.1.2 4.1.3 4.1.4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组成与数量。 维管束植物的组成与数量。 鱼类的组成与数量。 浮游植物的组成与数量。 4.2 水文地貌要素 要素内容和监测方法按照 DB11/T 1173-2015 执行。 4.3 物理化学要素 水体物理化学指标状况,包括水温和溶解氧、pH、化学需氧量、营养元素及大量排污入河导致的特 定污染物水平状况。 5 监测点布设 5.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地点应布设在常流水的河段,视径流情况可在自然或较自然河段(人 为干扰少)、村庄周边河段(人为干扰多)和治理工程段分别选择。对于下游常年有水的河段应当布设 监测点、长期观测。 5.2 维管束植物:选择典型河段开展监测,视径流情况可在自然或较自然河段、村庄周边河段和治理 工程段分别选择。河段长度一般为 50m,最长不超过 100m。已设置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的点位应 同时监测维管束植物。 5.3 鱼类:应对常年有水的河流开展鱼类监测。监测点应布设在河流中下游,选择人工景观较少的区 域。 5.4 浮游植物:只在湖泊、塘坝或流速缓慢的较大河流中监测,样点布设方法应符合 SL 219 的规定。 5.5 物理化学要素:监测点布设应有代表性,在空间上应覆盖流域全范围,综合反映流域中自然区域 和纳污区域的水质及其变化情况,并按 SL 219 的规定执行。 5.6 实施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维管束植物监测的点位应同时监测物理化学要素。 6 采样 6.1 采样频次与时间 2 DB11/T 1174—2015 6.1.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每年监测 1 次,在夏季、河道低水位条件下进行,采样时间距离最后一 场洪水(重现期最少为 2 年)至少 4 个星期以上。 6.1.2 维管束植物:每年监测 1 次,在植物主要生长季节(5 月至 9 月)开展。 6.1.3 鱼类:2 年监测 1 次,每 6 年为 1 个监测周期,在水温超过 5℃的季节开展,宜在晚夏或初秋。 6.1.4 浮游植物:每年采样 6 次,每个季节 2 次,冬季不采样。 6.1.5 物理化学要素:一年至少采样 4 次,按季采集,汛期可适当加测。 6.2 采样方法 6.2.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1.1 可涉水的河流(深泓水深小于 1.5m):对河段划分断面,采用 D 形网自下游向上游逐断面采 集,汇总为一个样本,样本用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储存,使用 75%的乙醇固定。采样方法参见附录 A。 6.2.1.2 不可涉水的河流(深泓水深大于 1.5m):用彼得逊或 Ekman-Birge 等采泥器采样,每个样点 采 2 个平行样,用 0.5mm 铜筛筛除淤泥后,收集底栖动物样本,样本用聚乙烯或玻璃容器储存,使用 75%的乙醇固定。 6.2.1.3 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 B 表 B.1。 6.2.2 维管束植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2.1 在典型河段设置 1-3 个样带,样带应垂直于河流流向,宽度 5m-10m。通过踏查方式实施快速 调查,调查水面宽、河岸带宽、植被组分结构等,填写附录 B 表 B.2。 6.2.2.2 在样带内开展样方调查。样方布设于河道范围内,包括水体、水陆交错带及其他受河流水文 影响的区域。样方布设参见图 1。每个样带布设 3-6 个样方,沿河床往两岸分布,水文影响范围较大的 河流,样方数量相应增加。 图 1 样方布设示意图 注:该图中样方的数量与布设点位为示意,实际调查中应根据植被分布情况确定。 6.2.2.3 样方面积推荐: 3 DB11/T 1174—2015 a) 大型水生植物:挺水植物一般为 2m×2m,挺水植物植被稀疏的群落可为 5m×5m 或 10m×10m, 沉水植物 0.5m×0.5m; b) 陆生植物:乔木 10m×10m,灌木样方 2m×2m,草本样方 1m×1m。 6.2.3 鱼类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3.1 应采用网捕法采集样品,网目大小不超过 10mm-12mm,有渔民的地方,应同时从渔民渔获物 中获取相应样品。 6.2.3.2 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 B 表 B.3。 6.2.4 浮游植物的采样方法与要求。 6.2.4.1 定性样品使用浮游生物网采集,定量样品使用采水器采集,采集后使用鲁哥氏液固定。具体 要求应符合 SL 219。 6.2.4.2 现场记录采样点环境条件,填写附录 B 表 B.4。 6.2.5 物理化学要素。 水样采集和保存应符合SL 219。 7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7.1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对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和称量。宜鉴定到种,至少鉴定到属, 识别各种类的耐污性,填写附录 B 表 B.5。 7.2 维管束植物:对样方内植物进行种类鉴定、计数并测量高度和盖度。鉴定到种,填写附录 B 表 B.6。 7.3 鱼类:对样品现场鉴定、计数和称量。不能现场鉴定种类的样品,应使用照相机拍照或用 75%乙 醇保存,送与专家鉴定。现场拍照、记录完成后将鱼重新放回河中。填写附录 B 表 B.7。 7.4 浮游植物:对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计数。将样品沉淀和浓缩后采用显微鉴定计数法,鉴 定到属。记录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群和密度,填写附录 B 表 B.8。 7.5 物理化学要素:监测水质物理化学指标包括水温、pH 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氨氮、总氮和 总磷等,特定污染物视实地排污情况确定监测项目,分析方法应符合 SL 219。填写附录 B 表 B.9。 8 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编 8.1 数据处理: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维管束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宜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按公式(1)计算。 S H= − ∑ ( ni N ) ln ( ni N ) ………………………………(1) i=1 式中: S——样品种类数,单位为种(种); ni——样品中的第i种生物的个体数,单位为个(个) ; 4

pdf文档 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北京市

安全标准 > 国标 >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北京市 第 1 页 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北京市 第 2 页 DB11-T 1174-2015 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 北京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2022-10-25 09:00:08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网站域名是多少( 答案:github5.com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